经藏中间看佛尽,竹林外面是人家。

杨万里宋代〕《题水月寺寒秀轩

小寺深门一迳斜,绕身萦面总烟霞。
低低檐入低低树,小小盆盛小小花。
经藏中间看佛尽,竹林外面是人家。
山僧笑道知侬渴,其实迎宾例沦茶。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经藏中间竹林外面是人

经藏(經藏)jīng zàng
(1).梵文的意译。佛教经典的一大类。与律藏、论藏合称三藏。《华严经·净行品》:“自归於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南朝 梁 沈约 《佛记序》:“博寻经藏,搜採註説;条别流分,各以类附。” 清 洪升 《长生殿·私祭》:“嘆夜来风雨催衣葬,洗心仔细翻经藏。”
(2).寺院存放佛经处。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凡有欲分亡苾芻物,律具广文……所有经典章疏皆不应分,当纳经藏。” 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禅院碑》:“被甲律仪,下帷经藏。”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到经藏北,法堂西,厨房南面,鐘楼东里。”  ——《漢語大詞典》
中间(中間)zhōng jiān
(1).两者(人或地、时、物)之间;当中。《礼记·曲礼上》:“离立者不出中间。” 郑玄 注:“离,两也。” 唐 杜牧 《献记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絶,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宋 杨万里 《彭少初字序》:“吾友 安福 彭仲庄 ,少同学且同志,中间合而离,离而合者三十年。”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两边的人家有很高而阔的街檐,中间挟着一条仅备采光和泄水用的窄窄的街心。”
(2).介绍。《孔子家语·致思》:“ 由 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王肃 注:“中间谓绍介也。”
(3).里面。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七:“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 宋 蒋捷 《声声慢·秋声》词:“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
(4).房屋内居中的房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建 奎章阁 于西宫, 兴圣殿 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入直所,北间南向设御座。”
(5).犹言之间或“在……过程中”。表时态。 唐 张鷟 《游仙窟》:“一时俱坐,即唤 香儿 取酒。俄尔中间,擎一大鉢,可受三升已来。”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説话中间,可早来到门首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饮酒中间, 仲友 晓得他善于词咏。”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要让他们做,在做的中间得到教训,增长才干。”
(6).指中间派。 周恩来 《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三:“大致的情况仍然存在着三个营垒:抗日、降日、中间。”
间隔。《战国策·韩策二》:“ 韩 与 魏 ,中间不远。”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自初呈试,中间二旬。”  ——《漢語大詞典》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1.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2.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3.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4.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5.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6.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7.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1.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1.  
  2. (一)​2.4.之讀音。
  3.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佛 fó/fú/bì/bó《國語辭典》

佛 [ fó ]

  1. 佛陀的簡稱。參見「佛陀 」條。《西遊記·第八回》:「但見那三千諸佛、五百阿羅、八大金剛、無邊菩薩,一個個都執著幢幡寶蓋。」
  2. 參見「佛教 」條。
  1. 如佛一般的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佛 [ fú ]

  1. 參見「仿佛 」條。

佛 [ bì ]

  1. 輔佐。《詩經·周頌·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漢·鄭玄·箋:「佛,輔也。」通「弼」。
  1.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佛肸,明代有佛正。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竹林 zhú lín
(1).竹子丛生处。《山海经·大荒北经》:“﹝ 附禺之山 ﹞丘南, 帝俊 竹林在焉,大可为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观众树之塕薆兮,览竹林之榛榛。” 宋 曾巩 《思政堂记》:“平畦浅槛,桂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 清 吴肃公 《江氏双节妇诗》:“翩翩两黄鵠,飞飞共竹林。” 沈从文 《边城》十八:“只见黄狗从山上竹林里跑来,知道 翠翠 上山了。”
(2).“ 竹林七贤 ”的省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然 子夏 无亏於名儒, 濬冲 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 子夏 , 孔光 字; 濬冲 , 王戎 字。 宋 苏轼 《和拟古》之二:“酒尽君可起,我歌已三终,由来竹林人,不数 涛 ( 山涛 )与 戎 ( 王戎 )。” 清 祝洵文 《夜集汤仁侯宅赠王元倩》诗:“怀旧竹林餘 向秀 , 山阳 邻笛意凄然。”
(3).鸟名。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通称》引 宋 蔡絛 《西清诗话》:“ 崇寧 间有贡士自 同谷 来,笼一禽,大如雀,色青,善鸣,曰竹林鸟也。”  ——《漢語大詞典》
外面 wài miàn
(1).外边。《朱子语类》卷六九:“不是外面事,只是自见得意思不同。”《水浒传》第三回:“外面都头人等,惧怕 史进 了得,不敢奔入庄裡来捉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就到外面去打听船期,恰巧是在后天。”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一:“外面很凉呢,大家快到外面来,不要挤在一间小房间里。”参见“ 外边 ”。
(2).外表;表面。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 清 杭世骏 《质疑·礼记》:“车马是外面炫赫之物,故可以辞。”《红楼梦》第四四回:“你们娼妇们一条籐儿多嫌着我!外面儿你哄我!”  ——《漢語大詞典》
是人 shì rén
犹人人,任何人。 唐 姚合 《赠张籍太祝》诗:“古风无手敌,新语是人知。” 宋 周邦彦 《梅雪》词:“迴文近传锦字,道为君瘦损,是人都説。”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狗马为人所习见,一笔稍乖,是人得以指摘。”  ——《漢語大詞典》
家 jiā/jia/jie《國語辭典》

家 [ jiā ]

  1. 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如:「家庭」、「回家」。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2. 一門之內共同生活的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3. 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
  4.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農家」、「商家」、「店家」、「少東家」。
  5. 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專家」、「文學家」、「科學家」。
  6.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婦道人家」。
  7. 古代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8. 私有財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9. 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住戶不滿十家」、「三家報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開了三家分公司。」
  10. 姓。如周代有家伯。
  1. 居住。《文選·江淹·別賦》:「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1.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2. 家中的。如:「家事」、「家人」、「家產」、「家業」、「家僮」。
  3.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1. 置於句中。相當於「地」、「的」。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他道俺哥哥十分家沉醉,且吃些兒熱湯熱水。」《西遊記·第五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

家 [ gū ]

  1. 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同「姑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