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席旧逢山鸟至,梵经初向竺僧求。

司空曙唐代〕《赠衡岳隐禅师

拥褐安居南岳头,白云高寺见衡州。石窗湖水摇寒月,
枫树猿声报夜秋。讲席旧逢山鸟至,梵经初向竺僧求。
垂垂身老将传法,因下人间遂北游。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讲席山鸟梵经竺僧

讲席(講席)jiǎng xí
高僧、儒师讲经讲学的席位。亦用作对师长、学者的尊称。 南朝 梁 沈约 《为齐竟陵王发讲疏》:“置讲席於上邸,集名僧於帝畿。” 唐 戴叔伦 《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之三:“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 清 唐孙华 《寿王冰庵太守五十韵》:“讲席儒氊冷,篱门窟室卑。”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遣 唐 留学生学成归国,往往担任经史的讲席,传授弟子。”  ——《漢語大詞典》
旧 ( 舊 ) jiù
旧 [ jiù ]
  1. 过时的,与“”相对:~式。~俗。
  2. 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3.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4.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逢 féng《國語辭典》

逢 [ féng ]

  1. 遭遇、碰上。如:「逢年过节」。《诗经·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2. 遇见。如:「相逢」、「久别重逢」。
  3. 用言语或行动讨好别人。如:「逢迎」。《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辽史·卷一○一·萧胡笃传》:「胡笃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
  1. 姓。如汉代有逢萌。

逢 [ péng ]

  1. 参见「[[逢逢]]」条。
  1. 姓。如夏朝有逢蒙。
山鸟(山鸟)
魏晋 嵇康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鱼龙瀺灂,山鸟群飞。
唐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 竹里馆 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唐 卢象 竹里馆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唐 李白 游谢氏山亭 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 儒衣山鸟怪,汉节野童看。
唐 韦应物 简卢陟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其十三 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
唐 白居易 游宝称寺 野猿疑弄客,山鸟似呼人。
唐 王建 荆门行 月明山鸟多不栖,下枝飞上高枝啼。
唐 雍陶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六首 其六 山鸟宿檐树,水萤流洞门。
唐 许浑 秋霁寄远 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
唐 许浑 南海府罢南康阻浅行侣稍登陆而迈主人燕饯至频暮宿东溪 山鸟一声人未起,半床春月在天涯。
唐 赵嘏 赠金刚三藏 锡随山鸟动,经附海船回。
唐 李咸用 江南曲 孤舟有客归未得,乡梦欲成山鸟啼。
唐 方干 山中言事 山鸟踏枝红果落,家童引钓白鱼惊。
唐 曹松 钟陵野步 渚樯齐驿树,山鸟入公田。
唐 罗隐 春日登上元石头故城 野花相笑落满地,山鸟自惊啼傍人。
宋 欧阳修 沧浪亭 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
宋 陆游 小酌 野花经雨自开落,山鸟穿林时去来。
宋 赵师秀 大慈道 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
金 李俊民 集古 送客之荆南 千山红树万山云,山鸟江枫得雨新。
元 马祖常 石田山居八首 其八 花曙鸣山鸟,芹春跃岸鱼。
元 许谦 西山万象亭 野僧倚竹啸留客,山鸟穿林啼唤人。  ——《骈字类编》
至 zhì《國語辭典》

至 [ zhì ]

  1. 到达、来到。《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 大、完善。《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1. 极、甚。《吕氏春秋·杂俗览·为欲》:「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文选·李密·陈情表》:「今臣亡王国贱俘,至微至陋。」
  1. 表示转折的语气。《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1. 二十四节气之一。如:「冬至」、「夏至」。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梵经(梵經)fàn jīng
贝叶经;佛经。 唐 司空曙 《赠衡岳隐禅师》诗:“讲席旧逢山鸟至,梵经初向竺僧求。”《宋史·外国传六·天竺》:“ 乾德 三年, 沧州 僧 道圆 自西域还,得佛舍利一水晶器、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 元 吴莱 《东夷倭人小折迭画扇子歌》:“ 徐市 子孙附飞舲, 奝然 家世杂梵经。”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1.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3.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4.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5. 姓。如晋代有向秀。
  1.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2.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3.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4.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1.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1.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2.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1.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竺僧 zhú sēng
僧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有沙门竺僧 朗 ,少事 佛图澄 ,硕学渊通,尤明气纬。”  ——《漢語大詞典》
求 qiú《國語辭典》

求 [ qiú ]

  1. 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 懇託、乞助。如:「求助」、「懇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3. 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 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5. 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1. 姓。如漢代有求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