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栾下荫翠羽葆,夭矫上耸苍髯龙。

王鏊明代〕《悯松

洞庭古寺名翠峰,山门夹道皆长松。苍皮鳞皴根诘屈,风动十里闻笙镛。

团栾下荫翠羽葆,夭矫上耸苍髯龙。不知当年谁手植,云是宋家三百年前之旧物。

每当赤日坐其下,时有清风吹鬓发。因思古人不可见,重是甘棠无剪伐。

兹来忽见怪且惊,倒卧道路纵复横。可怜堂堂十八公,尽与官家充践更。

神咷鬼趡竞遮护,崖摧壑陷难支撑。我伤嘉树因久立,封殖有怀何所及。

颠僵力与风雷争,昏暗如闻龙象泣。龙象泣,何所为,县官催租如火急。

伊昔秦皇法最苛,犹有封爵来山阿。如何今日值劫数,大斧长锯交撝呵。

深山更深无处避,岂若社栎长婆娑。年来征税总类此,谁采野老民风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团栾翠羽夭矫上耸苍髯

团栾(團欒)tuán luán
(1).犹檀栾。竹秀美貌。亦用作竹的代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永嘉绿嶂山》诗:“澹瀲结寒姿,团欒润霜质。”
(2).圆貌。 唐 任华 《杂言寄杜拾遗》诗:“积翠扈游花匼匝,披香寓值月团欒。”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欒月?”
(3).指圆月。 宋 林逋 《又咏小梅》诗:“摘索又开三两朵,团欒空绕百千迴。荒邻独映山初尽,晚景相禁雪欲来。”
(4).借指月光。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回文五》词:“月也异当时,团欒照鬢丝。”
(5).团聚。 唐 孟郊 《惜苦》诗:“可惜大雅旨,意此小团欒。” 元 张养浩 《普天乐》曲:“山妻稚子,团欒笑语,其乐无涯。” 明 王韦 《玉漏迟》词:“缅想此日家园,正儿女团欒。”
(6).环绕貌。 宋 范成大 《次韵平江韩子师见寄》:“有情碧嶂团欒绕,无数朱楼縹緲临。”
(7).团子。 宋 范成大 《上元纪吴中节物》诗:“捻粉团欒意,熬稃腷膊声。”自注:“﹝团欒﹞,糰子。”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荫 ( 蔭 ) yīn/yìn
荫 [ yīn ]
     ◎ 林木遮住日光所成的阴影:树~。
荫 [ yìn ]
     ◎ 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翠羽 cuì yǔ
(1).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逸周书·王会》:“正南: 甌邓 、 桂国 、 损子 、 产里 、 百濮 、 九菌 ,请令以珠璣、瑇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文选·曹植〈七启〉》:“戴金摇之熠燿,扬翠羽之双翘。” 刘良 注:“金摇,釵也;熠烁,光色也;又饰以翡翠之羽於上也。” 唐 卢照邻 《刘生》诗:“翠羽装剑鞘,黄金鏤马缨。”
(2).翠鸟。 唐 顾况 《芙蓉榭》诗:“文鱼翻乱叶,翠羽上危栏。” 宋 杨万里 《憩怀古堂》诗:“便有白鸥下,惊起翠羽飞。” 清 曹寅 《二十八日偕朴仙看梅清凉山》诗:“飞来翠羽正啁啾,冉冉斜阳坐衰草。”
(3).绿色的羽毛。 唐 罗隐 《鹦鹉》诗:“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 南地暖 陇 西寒。”
(4).指鸟翼。 前蜀 韦庄 《归国谣》词:“早晚得同归去,恨无双翠羽。”
(5).比喻青葱的树叶。 唐 杨炯 《折杨柳》诗:“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唐 杜甫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诗:“芊芊烱翠羽,剡剡生银汉。” 宋 苏轼 《浣溪沙》词:“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
(6).借指珍宝。《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金膏翠羽将其意,脂韦便辟导其诚。” 李周翰 注:“将其意,谓以寳币申厚意也。” 唐 高适 《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诗:“翠羽干平法,黄金挠直绳。”  ——《漢語大詞典》
葆 bǎo《國語辭典》

葆 [ bǎo ]

  1. 丛生的草。《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燕剌王刘旦传》:「当此之时,头如蓬葆。」唐·颜师古·注:「草丛生曰:『葆』。」
  2. 鼓上的装饰物。《三国演义·第四九回》:「竿尖上用鸡羽为葆,以招风信。」
  3. 通「堡」。《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
  4. 姓。如明代有葆光先。
  1. 隐藏、掩蔽。《管子·水地》:「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
  2. 守。《墨子·非攻》:「济三江五湖,而葆之会稽。」通「保」。
  3. 保持。通「保」。参见「葆真 」条。
夭矫(夭矯)yāo jiǎo
亦作“ 夭蟜 ”。
(1).屈伸貌。《淮南子·脩务训》:“木熙者,举梧檟,据句枉,蝯自纵,好茂叶,龙夭矫。”《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长啸哀鸣,翩幡互经,夭蟜枝格,偃蹇杪颠。” 张守节 正义引 郭璞 曰:“皆猨猴在树共戏恣态也。夭蟜,频申也。” 唐 刘禹锡 《平蔡州》诗之一:“狂童面缚登槛车,太白夭矫垂捷书。”
(2).纵恣貌。《文选·张衡〈思玄赋〉》:“偃蹇夭矫,娩以连卷兮。” 李善 注:“夭矫,自纵恣貌也。”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三:“余尝见碑本,字势夭矫,洒落奇妙。”
(3).木枝屈曲貌。《汉书·扬雄传上》:“踔天蟜,娭涧门。” 颜师古 注:“夭蟜,亦木枝曲也。” 王统照 《这时代》诗:“古旧的树木被砍作柴薪再不能夭矫作态。”  ——《漢語大詞典》
上耸(上耸)
魏书灵徵志肃宗正光元年正月虎贲中郎将兰兜家鸡雄雌二各头上生两角其毛杂色上耸过冠时灵太后临朝专政  ——《骈字类编》
苍髯(苍髯)
唐 卢纶 题天华观 朱字灵书千万轴,苍髯道士两三人。
唐 黄滔 故山 何事苍髯不归去,燕昭台上一年年。
宋 苏轼 三月二十日开园三首 其三 郁郁苍髯真道友,丝丝红萼是乡人。  ——《骈字类编》
龙 ( 龍 ) lóng
龙 [ lóng ]
  1.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舟。~灯。~宫。~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点睛。~蟠虎踞。
  2.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
  3.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颜。~体。~袍。
  4.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