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世昌使蜀七首?此诗卷二十已收,题:送运判朱朝奉入蜀七首。

苏轼宋代〕《颜阖

颜阖古有道,躬耕自衣食。
区区鲁小邦,不足隐明德。
轺轩来我门,聘币继金璧。
山门应使者,耕稼不谋国。
但疑误将命,非敢惮行役。
使者反锡命,户庭空履迹。
薄俗徇世荣,截趾履之适。
所重易所轻,隋珠弹飞翼。
伊人畏照影,独往就阴息。
鼎俎荐忠贤,谁能死燔炙。
念彼藏衣冠,安知获尧客。
送朱世昌使蜀七首?此诗卷二十已收,题:“送运判朱朝奉入蜀七首。
”?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使七首?诗卷二十运判朝奉七首

送 sòng《國語辭典》

送 [ sòng ]

  1. 遣去。《說文解字·辵部》:「送,遣也。」宋·文天祥〈正氣歌〉:「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2. 陪伴著走。如:「護送」、「送小弟弟回家」、「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唐·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3. 告別。如:「送別」、「送舊迎新」、「送行」。
  4. 贈給。如:「贈送」、「他送我一本書。」
  5. 輸運。如:「送貨」、「送信」、「運送」。
  6. 供應。如:「送水」、「送電」。
  7. 傳遞。如:「送秋波」。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七:「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8. 犧牲。如:「送死」、「送命」。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您哥哥暑濕風寒縱較些,多被那煩惱憂愁上送了也。」
朱 zhū/shú《國語辭典》

朱 [ zhū ]

  1. 大红色。如:「近朱者赤」。《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
  2. 姓。如明代有太祖朱元璋。

朱 [ shú ]

  1. 参见「朱提 」条。
世 shì《國語辭典》

世 [ shì ]

  1. 三十年稱為「一世」。《說文解字·十部》:「世,三十年為一世。」《論語·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2. 父子相繼稱為「一世」,即一代。如:「五世其昌」。《字彙·一部》:「世,父子相代為一世。」《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
  3. 朝代。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 時代。《易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漢·王充《論衡·逢遇》:「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
  5. 年、歲。《禮記·曲禮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
  6. 量詞。計算一生、一輩子的單位。如:「七世夫妻」、「三生三世」。
  7. 世界、世間、世人。如:「傳世」、「避世」、「世外桃源」。《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楚辭·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8. 姓。如戰國時秦國有世鈞。
  1. 與先輩有交誼的。如:「世姪」、「世誼」。《儒林外史·第三回》:「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
  2. 世間的、世俗的。如:「世局」、「人情世故」。
  3. 累代的。如:「世交」、「世仇」。
昌 chāng《國語辭典》

昌 [ chāng ]

  1. 光明。如:「昌明」。《玉篇·日部》:「昌,明也。」《诗经·齐风·鸡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2. 恰当、美好。《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图累承彼洪族兮,又览累之昌辞。」唐·杨烱〈老人星赋〉:「献仙寿兮祝尧,奏昌言兮拜禹。」
  1. 存活。《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1. 姓。如明代有昌海。
使 shǐ《國語辭典》

使 [ shǐ ]

  1. 命令、派遣。《左传·桓公五年》:「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水浒传·第八五回》:「若得如此,宋江星夜使人回家搬取老父,以绝根本。」
  2. 让、以致于。《诗经·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唐·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 役用、役使。《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晋·范宁〈为豫章临发上疏〉:「古之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二日休停。」
  4. 可、行、做。如:「使不得」。《红楼梦·第九六回》:「若说服里娶亲,当真使不得。」《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如要看全,也不过一百多钱,倘若租看,亦使得。」
  5. 用。《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至少也得几百块钱,少了不够使的。」
  6. 放纵、放任。如:「使性子」。
  7. 出使。《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 奉命到外国执行任务或留驻的外交长官。如:「大使」、「公使」。
  1. 假设、如果。《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汉·王充《论衡·祀义》:「使天地有口能食,祭食宜食尽。」

使 [ shì ]

  1. (一)​、
  1. 之又音。
蜀 shǔ《國語辭典》

蜀 [ shǔ ]

  1. 朝代名:➊ ​ 参见「蜀汉 」条。➋ ​ 十国之一。起讫年不详。王建建立,为后唐所灭。历史上称为「前蜀」。➌ ​ 参见「[[后蜀]]」条。
  2. 大陆地区四川省的简称。秦时隶属巴、蜀二郡属地,故简称为「蜀」。
七首
后汉书张冲传见一龙下岁周髀算经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 生数皆终万物复始  ——《骈字类编》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诗卷(詩卷)shī juàn
诗集。 唐 杜甫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旧五代史·梁书·罗隐传》:“ 畋 女幼有文性,尝览 隐 诗卷,讽诵不已。” 清 顾炎武 《自笑》诗:“自笑今年未得归,酒樽诗卷欲何依。”  ——《漢語大詞典》
二十
南北朝 刘孝威 骢马驱 十五官期门,二十屯边徼。
唐 卢纶 从军行 二十在边城,军中得勇名。
唐 韩愈 短灯檠歌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唐 白居易 杂曲歌辞 悲哉行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唐 李贺 南园十三首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馀,白日长饥小甲蔬。
唐 温庭筠 送崔郎中赴幕 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
唐 徐铉 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 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  ——《骈字类编》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收 shōu《國語辭典》

收 [ shōu ]

  1. 拘押、捉拿。如:「收押禁见」、「收捕罪犯」、「收妖降奸」。
  2. 收回、取回。如:「收复」、「资源回收」、「鸣金收兵」。
  3. 获得、索取。如:「收入」、「收支」、「征收税款」。
  4. 接到、接受。如:「收信」、「签收」、「验收」、「查收」、「接收」。
  5. 割取成熟的农作物。如:「秋收冬藏」、「收割稻子」。
  6. 保存储藏。如:「收藏」、「这张字画,要小心收好!」
  7. 聚敛、缩合。如:「收敛」、「收缩」、「把伞收起来,摆到门外。」、「疮伤已经收口儿了。」
  8. 容纳、接纳。如:「收容」、「收留」、「这本诗集收了他的诗。」
  9. 整饬、整理。如:「收拾行李」、「院子的杂物,赶快收一收,客人快来了。」
  10. 埋葬。如:「收埋尸体」。《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11. 购买。如:「大肆收购一番。」、「专收便宜货。」
  12. 结束、停止。如:「收工」、「收摊」、「收假」。
  13. 控制、约束。如:「收不住脚」、「收心不想」。
题 ( 題 ) tí《國語辭典》

題 [ tí ]

  1. 額頭。《說文解字·頁部》:「題,額也。」《韓非子·解老》:「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題。』」
  2. 詩文、演講或一件事情所標立的一項名目。如:「標題」、「詩題」、「文題」。
  3. 考試時要求解答的問題。如:「選擇題」、「試題」、「問答題」。
  4. 量詞。計算題目的單位。如:「十題問答題」、「兩題申論題」。
  1. 簽署、寫在上面。如:「題名」、「題詩」、「題字」。
  2. 述說。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一折》:「諸葛亮鋤田鉋地,劉先生織席編履,那等的人題他做甚麼?」同「提 」。
运判(運判)yùn pàn
古代官名。 宋 代始于转运使、发运使下设判官,职位略低于副使,称转运判官、发运判官,简称“运判”。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节钺帅漕·运判》:“ 开宝 五年八月九日,以 潘美尹 崇珂 并兼领 岭 南转运使,以转运使 王明 为副使, 许允言 为判官,则转运之有判,自此其始也。 太平兴国 三年四月十日,置诸道转运判官。” 宋 王安石 《与马运判书》:“运判阁下:比奉书,即蒙宠答,以感以怍。”《清会典事例·户部·盐法》:“至 甘肃 、 四川 、 云南 、 贵州 等省未设运使……其运同、运判、提举等官,均有催徵钱粮之责。”  ——《漢語大詞典》
朝奉 cháo fèng
宋 有朝奉郎、朝奉大夫等官名。 宋 人因以“朝奉”尊称士人。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状甚丑》:“ 吴伯虎 朝奉,状甚丑,鼻有孔而无準。每出廛市,随而笑之。 元丰 中登第,上见之亦为之笑。”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壬·涂朝奉驱疫》:“ 涂大经 朝奉,初乡荐入京,行次半涂,寓宿一宽宅。” 南宋 以后用以称富豪、店主等。《水浒传》第四六回:“庄主太公 祝朝奉 有三个儿子。”《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吕玉 也到 陈 家舖子,登堂作揖。 陈朝奉 看坐献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朝奉若肯喜捨时,小僧便修葺起来不难。” 清 以来称老板和当铺的店员为朝奉。《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院子上面三间厅房,安着柜台,几个朝奉在里面做生意。 陈正公 问道:‘这可是 毛二爷 的当铺?’”《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小朝奉送上一杯茶来。” 沈从文 《泥涂》:“柜台上几个朝奉,恶意的低低的笑着。因为凡是进当铺的人,谁不是急于要钱用?” 阿英 《盐乡杂信》七:“大抵他们所收得的卤,不是卖给‘朝奉’,即所谓‘灶董’,就是租灶董的灶自己来烧。”参阅《宋史·职官志八》、 清 翟灏 《通俗编·称谓》。  ——《漢語大詞典》
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1.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2.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3.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4.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5. 到、达。如:「入夜」、「入冬」。
  6.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7.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8.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1.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2.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3.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1.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言意 yán yì
(1).言语和意旨。《关尹子·九药》:“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説。”《吕氏春秋·离谓》:“言者,以諭意也。言意相离,凶也。” 陈奇猷 校释引 孙锵鸣 曰:“‘意’者,即上篇所云‘言之谓也’。言意相离,是不知言之谓者也,故以‘离谓’名篇。”
(2).说明意思。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区区至心,谨復言意。”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