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柳永宋代〕《雪梅香·景萧索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雅态妍姿欢洽落花流水西东

雅态(雅态)
李咸用萱草诗祗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  ——《分类字锦》
妍姿 yán zī
美好的姿容。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唐 沈既济 《任氏传》:“其妍姿美质,歌笑态度,举措皆艷。” 明 吴承恩 《陌上佳人赋》:“吾闻在昔 西子 妍姿擅称,使生于今,与斯人未知伯仲。”  ——《漢語大詞典》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欢洽(歡洽,懽洽)huān qià
欢乐和洽。 汉 傅毅 《舞赋》:“於是欢洽宴夜,命遣诸客。” 唐 高适 《九曲词》:“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当夜 玄德 与 孙夫人 成亲,两情欢洽。”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我看见一位穿灰色军装的人和一位年青的女人在那里很欢洽地谈笑。”
懽洽:欢悦和睦。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真宗 东封还,大酺,见都城士女懽洽。”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七:“ 曹 与女罗觴豆,献酬懽洽。”  ——《漢語大詞典》
落花流水 luò huā liú shuǐ
(1).形容残春的景象。 唐 李群玉 《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思离襟。” 宋 欧阳修 《夜行船》词:“催行色、短亭暮春,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 清 李渔 《巧团圆·梦讯》:“仍是 刘郎 前度,怪种桃道士,踪影全无。落花流水指迷途。”
(2).比喻残败零落的样子。《红楼梦》第四回:“这日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 英莲 拖去。”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
(3).比喻话说得夸大而不切实际。《大马扁》第四回:“﹝ 康有为 ﹞对着 小宝 搬着无数话来,一来説自己是个举人,二来説起自己在京如何阔绰……説得落花流水。”  ——《漢語大詞典》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西东(西東)xī dōng
(1).西方和东方。 汉 焦赣 《易林·随之兑》:“两心不同,或欲西东。明论终始,莫适所从。”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古塔认西东。”
(2).用为偏义复词,指西方。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只虑迷所归,池上日西东。”
(3).泛指四方,无定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怵,为利所诱怵也;迫,迫贫贱,东西趋利也。” 唐 孟郊 《过分水岭》诗:“十步九举轡,迴环失西东。” 宋 范成大 《钓池口阻风》诗:“回风打船失西东,柁痴櫓弱无适从。”
(4).指酒杯。 宋 赵长卿 《朝中措》词:“此去定膺先宠,且须满醉西东。”
(5).犹东西。泛指什物。 宋 张元干 《诉衷情》词:“儿时初未识方红,学语问西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