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法轨:身长三尺半,头毛犹未生。

僧法轨唐代〕《与李荣互谑

姓李应须礼,言荣又不荣。 ——僧法轨
身长三尺半,头毛犹未生。 ——李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法轨身长三尺头毛

僧 sēng《國語辭典》

僧 [ sēng ]

  1. 和尚,出家修行的人。如:「老僧入定」。唐·贾岛〈题李凝幽居〉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2. 姓。如唐代有僧可朋。
法轨(法軌)fǎ guǐ
法度。《晋书·刑法志》:“法轨既定则行之,行之信如四时,执之坚如金石。”  ——《漢語大詞典》
身长(身長)shēn cháng
(1).指人体的高度。《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準,日角。”《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身长七尺,相貌堂堂。”《说岳全传》第七五回:“身长一丈二,膂力几千斤。”
(2).衣服从肩部到下摆的长度。
身体长高。谓成年。 明 何景明 《石矶赋》:“身长而道不立,齿迈而业不周。”  ——《漢語大詞典》
三尺 sān chǐ
(1).指法律。《史记·酷吏列传》:“ 周 曰:‘三尺安出哉?’” 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俭德遵三尺,清朝俟一匡。”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一:“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餘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2).引申为法则、准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诗曲·填词名手》:“近 沈寧庵 吏部后起,独恪守词家三尺。”
(3).指剑。《汉书·高祖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颜师古 注:“三尺,剑也。” 唐 杜甫 《奉送苏州李十五长史丈之任》诗:“一毛生凤穴,三尺献龙泉。” 明 汪錂 《春芜记·说剑》:“俺将此剑赠了你,你早提三尺殛 蚩尤 ,莫教鬼哭与神愁。”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吟剑诗》:“手提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4).指小儿。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最愁人一捻娇姿,更难抛三尺啼哇。”参见“ 三尺童子 ”。  ——《漢語大詞典》
半 bàn《國語辭典》

半 [ bàn ]

  1. 二分之一的。如:「半数」、「半边」、「半碗饭」、「年过半百」。
  2. 在……中间。如:「半夜」、「半路」、「半山腰」。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比喻极少。如:「一星半点」、「一分半钟」。
  1. 部分、不完全的。如:「半成品」、「半生不熟」、「半新不旧」、「一知半解」。
  1. 事物二分之一的部分。如:「剖半」、「一半」。《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头毛(頭毛)tóu máo
头发。《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 隋 侯白 《启颜录·李荣》:“身长三尺半,头毛犹未生。” 元 郝经 《听角行》:“ 汉 家有客 北海 北,节毛落尽头毛白。”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六章:“这犹如在一个人因了疾病而光秃了的头皮上,偶尔留下的几根头毛。”  ——《漢語大詞典》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1.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2.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3.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4.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5.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1.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2.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3. 生命。如:「輕生」、「餘生」。
  4.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5.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6.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7.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8.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9.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2.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3.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4.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1.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2.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1.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