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摆一个齐整欢筵会,做一段笑乐新杂剧。

张碧山元代〕《【双调】锦上花 春游

燕语莺啼,和风迟日。郊外踏青,禁烟寒食。拜扫人家,这壁共那壁。悲喜
交杂,哭的共笑的。坟前列子孙,冢上卧狐狸。几处荒坟,半全共半毁。几陌银
钱,半灰共半泥。几个相知,半人共半鬼。
  【清江引】见了也泪淹衫袖湿,这的是傍州例。黄金少甚藏,白酒须当醉,
浇奠杀九泉无半米。
  【碧玉箫】寒暑相催,日月率风疾。名利驱驰,车辄涌潮退。省可里着气力,
休则管里耽是非。饱暖肚皮,留取元阳真气。将一伙儿鼓笛,选一答儿清闲地。
  【尾声】摆一个齐整欢筵会,做一段笑乐新杂剧。杂剧要旦末双全,筵席要
水陆俱备。唱道趁着这美景良辰,请几个达时务英雄辈。劝你这知已的相识,知
知不知在于你。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尾声一个筵会一段杂剧

尾声(尾聲)wěi shēng
(1).戏曲名词。泛称诸宫调、唱赚、杂剧、传奇等脚本里大多数套曲中最末一曲。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乐曲名解》:“趋与乱在曲之后,与《吴声》之送,若今之尾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贡士》:“当病起时,所记崑山曲者,无一字遗……后其嫂夫人以为不祥语,焚弃之。每从酒边茶餘,犹能记其尾声。”
(2).指乐曲的最后一部分。
(3).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最后一部分。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引言:“剧作者在一个剧本里所要说的对于社会人生的话,有时也会在一篇序文里或在剧本的前奏(prologue)或尾声(epilogue)里。” 巴金 《家》序:“我只希望他们看到‘尾声’里面的一句话。”
(4).指事情的结束部分。 马烽 《三年早知道》:“秋收已近尾声,田野里一片深秋的景色。”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东线部队在冰天雪地的 长津湖 畔的作战,也接近尾声。”  ——《漢語大詞典》
摆 ( 擺 ) bǎi
摆 [ bǎi ]
  1. 陈列,安放:~设。~放。~平。
  2. 故意显示:~阔。~谱儿。
  3. 处置,随意操纵:~布。~弄。
  4. 推开,脱离:~脱。~落。
  5. 来回摇动:~动。~渡。
  6. 衣裙的下幅。
一个(一個)yí gè
(1).表数量。单个。用于人和各种事物。如:一个人;一个书柜;一个学校;一个理想;一个星期;一个地方。
(2).整个。如:他今天一个上午都没歇过。如:今年一个冬天没下过雪。
(3).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表示程度。如:吃了一个饱;看了一个够;淋了一个透。
(4).跟名词、动词结合,用在谓语动词前,表示快速或突然。 张天翼 《儿女们》:“黑云越堆越重,拚命往下沉,一个不留神就得塌下来。” 沙汀 《丁跛公》:“昨天在一家买卖田地的酒席上,一个不提防,给两三个熟人,灌醉来躺下了。”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我扭头就走,真怕她一个箭步追上来。”  ——《漢語大詞典》
齐 ( 齊 ) qí/jì/zī/zhāi
齐 [ qí ]
  1.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整。参差不~。
  2.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河水~腰深。
  3. 同时;同样;一起:~名。~声。~心协力。一~前进。
  4. 全;完全:~全。人到~了。
  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6. 中国朝代名:南朝~。北朝~。
齐 [ jì ]
  1. 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药也。后作“剂”。
  2. 药剂:处~不过数种。后作“剂”。
  3. 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
  4. 成功;成熟:事能得~。后作“济”。
齐 [ zī ]
  1. 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
齐 [ zhāi ]
  1. 同“斋”。
  2. 斋戒:~三日而后行。
  3. 庄敬:~庄。~严。
整 zhěng《國語辭典》

整 [ zhěng ]

  1. 不带小数点的数字。如:「正整数」、「负整数」。
  2. 全数、总数。如:「化整为零」。
  1. 集合。如:「整队」。《诗经·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
  2. 治理、安放。如:「整理」、「整顿」、「整装待发」。
  3. 修理。如:「整人专家」、「整型」、「这部老爷车该好好整整了。」
  1. 有秩序的。如:「整齐」、「整然有序」。
  2. 完全的、全部的。如:「整体」、「整批」、「完整」。
  3. 正好、刚好。如:「十元七角整」。
欢 ( 歡 ) huān
欢 [ huān ]
  1. 快乐,高兴:~乐。~庆。~会。~快。~颜。尽~而散。郁郁寡~。
  2. 喜爱,亦指所喜爱的人:心~。新~旧识。
  3. 活跃,起劲,旺盛:~蹦乱跳。~实。机器转得真~。
筵会(筵會)yán huì
集会宴请宾客;宴请宾客的集会。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 寇莱公 ﹞谓 允则 曰:‘闻君在 雄 ,筵会特盛,能为老夫作小会否?’ 允则 曰:‘方入奏,不敢留,还日当奉教。’及还, 莱公 宴之,幄帟、器皿、饮食、妓乐,百物华侈,意将压之。” 元 高文秀 《渑池会》第二折:“你説你独自一人保我赴会,若筵会上有些疎失,怎生是好?”  ——《漢語大詞典》
做 zuò《國語辭典》

做 [ zuò ]

  1. 成为。如:「做人」、「做官」。
  2. 进行某事。如:「做生意」、「做实验」、「做事」。
  3. 举办。如:「做生日」、「做满月」、「做周年」。
  4. 制造。如:「做衣服」、「做鞋子」。
  5. 假装。《水浒传·第三五回》:「宋江教分作三起下山,只做去收捕梁山泊的官军。」
一段 yī duàn
一部分
一段树干  ——《漢語大詞典》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1.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2.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1.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2.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3.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4.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5.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1.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杂剧(雜劇)zá jù
      戏曲名词。 中国 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晚 唐 已见“ 杂剧 ”之名,其特点不详。其后有 宋 杂剧、 元 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指 元 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数和宾白组成。 唐 李德裕 《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第二状》:“蛮共掠九千人 成都 郭下。 成都 、 华阳 两县只有八十人,其中一人是子女 锦锦 ,杂剧丈夫二人。”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技》:“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杂剧曲名》:“传奇犹 宋 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