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庭恨别:相知笑他,傍人毁骂。

吴仁卿元代〕《【南吕】金字经_伤春落花风

伤春

落花风飞去,故枝依旧鲜,月缺终须有再圆。圆,月圆人未圆。朱颜变,几时得重少年?

咏蓝采和

紫檀敲寒玉,绿袍飘败荷,好个春风蓝采和。歌,人生能几何?乾坤大,小儿休笑他。

颂升平

太平谁能见?万村桑柘烟,便是风调雨顺年。田,绿云无尽边。穷知县,日高犹自眠。

咏樵

这家村醪尽,那家醅瓮开,卖了肩头一担柴。口怡,酒钱怀内揣,葫芦住,大家提去来。

宿邯郸驿

梦中邯郸道,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索价高。嘲,虚名无处逃。谁惊觉,晓霜侵鬓毛。

咏渊明

晋时陶元亮,自负经济才,耻为彭泽一县宰。栽,绕篱黄菊开。传千载,赋一篇《归去来》。

崧南秋晚

谢公东山卧,有时携妓游,老我松南书满楼。楼外头,乱峰云锦秋。谁为寿?绿鬟双玉舟。

道情

今人不饮酒,古人安在哉?有酒无花眼倦开。鼓吹台,玉人扶下阶。何妨碍,青春不再来。

道人为活计,七件儿为伴侣,茶药琴棋酒画书。世事虚,似草梢擎露珠。还山去,更烧残药炉。

太宗凌烟阁,老子邀月楼,便是男儿得志秋。休,几人能到头?杯中酒,胜如关内侯。

海棠秋千架,洛阳官宦家,燕子堂深竹映纱。嗏,路人休问他,夕阳下,故宫惊落花。

【中吕】上小楼

钱塘感旧

虚名仕途,微官苟禄。愁里南闽,客里东吴,梦里西湖。到寓居,问士夫,都为鬼录,消磨尽旧时人物。

题小卿双渐

苏卿告覆,金山题句。行哭行啼,行想行思,行写行读。自应举,赴帝都,双郎何处,又随将贩茶人去。

西湖宴饮

人凭画阑,舟横锦岸。一线苏堤,两点高峰,四面湖山。玉筝弹,彩袖弯,红牙轻按,直吃的酒阑人散。

春日闺怨

伤春病体,残春天气。萦损柔肠,蹙损双蛾,瘦损香肌。唤小梅,你快疾,重门深闭,怕莺花笑人憔悴。

西湖泛舟

骄骢锦鞯,轻罗彩扇。帘卷东风,花绽香云,柳吐晴烟。泛画船,列绮筵,笙箫一片,人都在水晶宫殿。

春残离思

春光正浓,莺声相送。人云兰堂,尘锁妆台,画罨帘栊。锦帐中,翠被空,无人相共,央及煞绿窗春梦。

佳人送别

鸳鸯共栖,鸾凤相配。夜放同衾,朝朝同乐,步步相随。猛可里,个厮离,相留无计,登时间粉憔脂悴。

佳人话旧

幽栏小轩,闲庭深院。同向书帏,共坐吟窗,对理冰弦。想在先,忆去年,今番相见,思量的人眼前活现。

青楼妓怨

正如鱼似水,早无仁无认。使了钱物,置了鞍马,做了衣袂。使见识,觅厮离,将咱抛弃,闪的人脊筋儿着地。

闺庭恨别

相知笑他,傍人毁骂。谢馆秦楼,柳陌花街,浪酒闲茶。若到家,下的马,如何干罢?和这吃敲才慢慢的说话。

章台怨妓

将咱撒开,和人伴怪。误了功名,弃了妻男,废了田宅。想起来,甚颇耐,当时欢爱。都撇在九霄云外。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闺庭相知毁骂

闺庭(閨庭)guī tíng
家庭。 汉 蔡邕 《郡掾吏张玄祠堂碑铭》:“掾天姿恭恪,宣慈惠和,允恭博敏,惻隐仁恕,正身履道,以协闺庭。”《周书·郑孝穆传》:“父叔四人并早殁,昆季之中, 孝穆 居长。抚训诸弟,有如同生,闺庭之中,怡怡如也。”《四游记·华光在萧家庄投胎》:“女儿曰:‘我母乃姓 范 ,我自幼未出闺庭,不知外婆家在何处。’”  ——《漢語大詞典》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1.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别 ( 別 ) bié/biè《國語辭典》
  1. 「別 」的異體字。
相知 xiāng zhī
(1).互相了解,知心。《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晋 陶潜 《拟古》诗之八:“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唐 韩愈 《论荐侯喜状》:“或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人民日报》1983.2.7:“人往往总有一两个和自己比较亲近、相知又最深的人。”
(2).互相知心的朋友。 唐 马戴 《下第再过崔邵池阳居》诗:“ 关 内相知少,海边来信稀。” 宋 辛弃疾 《夜游宫·苦俗客》词:“几箇相知可喜,才廝见,説山説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狂蜂浪蝶,夭桃队里觅相知。”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再版附识》:“此书印行之后,屡承相知发其谬误,俾得改定。”  ——《漢語大詞典》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他 tā《國語辭典》

他 [ tā ]

  1. 第三人称。指你我以外的第三人。
  1. 另外的、别的。如:「他人」、「他日」、「他家的事」。
  1. 其它方面的。如:「早已他去,不知所终。」
  1. 别的方面或其余的事。《诗经·小雅·小旻》:「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1. 用于句中当衬字,无所指。如:「唱他几句」、「喝他几杯」。有时缀以「这」、「那」。如:「投宿于他这旅舍」、「看他那天气好像要下雨」。亦可缀「这个」。如:「我恨就恨他这个冰天雪地」。

他 [ ​tuō ]

  1. (一)​之又音。
傍 bàng《國語辭典》

傍 [ bàng ]

  1. 靠近、依附。如:「依山傍水」、「傍柳而眠」。唐·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 [ bāng ]

  1. 临近。如:「傍午」、「傍晚」。

傍 [ páng ]

  1. 侧、边。《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通「旁」。
  2. 汉字的偏旁。《水浒传·第二回》:「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3. 姓。如唐代有傍企本。
  1. 别的、其他的。《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通「旁」。
  2. 不正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通「旁」。
  1. 广泛、普遍的。《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通「旁」。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毁骂
辱骂。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三折:“那厮可便舒着腿脡,扠着门桯,精唇口毁駡不住声。”《水浒传》第十五回:“叵耐村夫无理,毁駡贫道,因此性发。”《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只含糊回他道:‘妻子不孝,毁駡了公婆,惧罪而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