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不忧苦,血气常和平。

白居易唐代〕《丘中有一士二首(命首句为题)

丘中有一士,不知其姓名。面色不忧苦,血气常和平。
每选隙地居,不蹋要路行。举动无尤悔,物莫与之争。
藜藿不充肠,布褐不蔽形。终岁守穷饿,而无嗟叹声。
岂是爱贫贱,深知时俗情。勿矜罗弋巧,鸾鹤在冥冥。
丘中有一士,守道岁月深。行披带索衣,坐拍无弦琴。
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阴。所逢苟非义,粪土千黄金。
乡人化其风,熏如兰在林。智愚与强弱,不忍相欺侵。
我欲访其人,将行复沉吟。何必见其面,但在学其心。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面色忧苦血气和平

面色 miàn sè
(1).脸上的气色。《新五代史·杂传一·罗绍威》:“ 弘信 状貌奇怪,面色青黑,军中异之。”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二折:“我见他掩了泪眼,改了面色。” 华山 《山中海路》四:“他的妻子在灶头右手的地铺上躺着,面色蜡黄。”
(2).指脸。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忧苦(憂苦)yōu kǔ
为之忧愁痛苦;忧愁痛苦。《史记·孝文本纪》:“今朕夙兴夜寐,勤劳天下,忧苦万民,为之怛惕不安,未尝一日忘於心。”《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前日 长 病,陛下忧苦之,使使者赐书、枣脯。” 晋 陆机 《拟古诗·今日良宴会》:“曷为恒忧苦,守此贫与贱。” 唐 窦参 《迁谪江表久未归》诗:“人生年几齐,忧苦即先老。”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决不在她所厌恶的人的面前哭泣,示出自己的怯弱,虽然她心里是忧苦的。”  ——《漢語大詞典》
血气(血氣)xuè qì
(1).血液和气息。指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要素。《管子·禁藏》:“宫室足以避燥溼,食饮足以和血气。”《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 清 恽敬 《都昌元将军庙碑铭》:“天下有形必有神,而有血气者最验;有血气之中,毛羽鳞介并在五虫,而人为最验。”
(2).指元气,精力。《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方暑,闕地,下冰而牀焉。重茧衣裘,鲜食而寝。 楚子 使医视之。復曰:‘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汉书·宣帝纪》:“耆老之人,髮齿堕落,血气衰微。”《红楼梦》第六七回:“况且姑娘这病,原是素日忧虑过度,伤了血气。”
(3).指气质、感情。《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於女子。” 宋 叶适 《李仲举墓志铭》:“及长,足智恢达,以义理胜血气。” 瞿秋白 《〈饿乡纪程〉跋》:“必得血气平静,骇浪不惊,又须勇敢镇定,内力涌现。”
(4).犹血性,骨气。《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 董 门宗族寥落,更鲜血气人,无敢向圜扉通问者。” 清 霅中人 《〈中西纪事〉后序》:“壮士凡有血气者,莫不抚膺浩叹,指髮狂呼。” 李大钊 《“晨钟”之使命》:“斯语一入吾有精神、有血气、有魂、有胆之青年中,鲜不勃然变色。”
(5).指血统。 孙中山 《答〈朝日新闻〉记者》:“是何异以少弟而与强盗为伍,以劫其长兄之家,而犹对之曰:‘兄不当恨乃弟过於恨强盗,以吾二人本同血气也。’”
(6).血的气味。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境异》:“海神女报 射摩 曰:‘尔手斩人,血气腥秽,因缘絶矣。’”  ——《漢語大詞典》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1.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2. 姓。如汉代有常惠。
  1.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2.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1.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2.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和平(龢平)hé píng
(1).政局安定,没有战乱。《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七:“ 中国 人是喜欢和平的。”
(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 宋 曾巩 《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沙汀 《还乡记》七:“﹝ 冯大生 ﹞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
(3).和谐;和睦。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
(4).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老残游记》第十回:“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
(5).平静安定。 郁达夫 《迷羊》:“我的稍稍恢复了一点和平的心里,这时候又起起波浪来了。” 巴金 《春》八:“ 海臣 正和平地酣睡着。”
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龢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