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姬:艳冶,唱彻,〔金缕〕歌全阕。

徐再思元代〕《【中吕】朝天子 西湖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
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手帕
  酒痕,泪痕,半带着胭脂润。鲛渊一片玉霄云,缕缕东风恨。待写回文,敷
陈方寸,怕莺花说与春。使人,赠君,寄风月平安信。 常山江行
  远山,近山,一片青无间。逆流流流诉上乱石滩,险似连云栈。落日昏鸦,
西风归雁,叹崎岖途路难。得闲,且闲,何处无鱼羹饭? 杨姬
  艳冶,唱彻,〔金缕〕歌全阕。秋娘声价有谁轶?曾奉黄金阙。歌扇生春,
舞裙回雪,不风流不醉也。舞者,唱者,一曲秦楼月。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艳冶,〔金缕

杨 ( 楊 ) yáng
杨 [ yáng ]
  1. 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木材可做器物:~柳。
  2. 姓。
姬 jī《國語辭典》

姬 [ jī ]

  1. 古代对妇女的美称。如:「美姬」、「虞姬」、「戚姬」。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2. 古代对妾的通称。如:「侍姬」、「宠姬」。《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3. 旧称从事歌舞表演的女子。如:「歌舞姬」。《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忙止歌姬不必再唱。」
  4. 姓。如汉代有姬嘉。
艳冶(豔冶)yàn yě
亦作“艷冶”。
(1).艳丽妖冶。多形容女子容态。 南朝 梁 庾肩吾 《长安有狭斜行》:“少妇多艳冶,花鈿繫石榴。” 唐 白行简 《李娃传》:“﹝ 李娃 ﹞明眸皓腕,举步艳冶。”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董年 , 秦淮 絶色,与 小宛 姊妹行;艳冶之名,亦相頡頏。”
(2).指美女。 唐 吴少微 《怨歌行》:“君王厌德不忘新,况羣艳冶纷来陈。”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只疑洞府神仙,非是人间艳冶。”
(3).谓物之美丽鲜明。 五代 齐己 《酬元员外见寄八韵》:“艳冶丛翻蝶,腥膻地聚蝇。” 宋 王禹偁 《五哀诗·故尚书虞部员外郎知制诰贬莱州司马渤海高公》:“因仍歷 五代 ,秉笔多艳冶。” 明 贾仲名 《升仙梦》第四折:“你看这里那桃柳,开的好艳冶也呵!”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唐花》:“凡卖花者,谓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餽赠。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冶,尽在一堂,故又谓之堂花也。” 冰心 《寄小读者》七:“岸上四围的树叶……夕阳下极其艳冶,极其柔媚。”  ——《漢語大詞典》
唱 chàng《國語辭典》

唱 [ chàng ]

  1. 发出歌声。如:「唱歌」、「合唱」。唐·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高声呼叫。如:「唱名」、「唱票」。唐·李贺〈恼公〉诗:「鸡唱星悬柳,鸦啼露滴桐。」
  3. 倡导。《南史·卷一五·傅亮传》:「我首唱大义,兴复皇室。」通「倡」。
  1. 泛称诗词歌曲。如:「绝唱」、「小唱」。
彻 ( 徹 ) chè
彻 [ chè ]
  1. 通,透:贯~。透~。~底。~骨。~悟。响~。
  2. 治,开发:“~田为粮”。
  3. 毁坏:“~我墙屋”。
金缕(金縷)jīn lǚ
(1).指金缕衣。 三国 魏 曹丕 《营寿陵诏》:“丧乱以来, 汉 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 前蜀 韦庄 《清平乐》词:“云解有情花解语,窣地绣罗金缕。”
(2).指金丝。 唐 白居易 《秦中吟·议婚》:“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清 陈维嵩 《采桑子·为汪蛟门题画册》词之四:“玉树宫墙,金缕鞋帮,胆怯潜提出洞房。”
(3).金属制成的穗状物。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幢号摩尼,旛悬金缕。” 唐 温庭筠 《定西番》词:“双鬢翠霞金缕,一枝春艷浓。” 华锺彦 注:“金鏤,釵穗也。”
(4).曲调《金缕曲》《金缕衣》的省称。 唐 罗隐 《金陵思古》诗:“綺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过 海门 。”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举大白,听《金缕》。” 明 唐寅 《题桑》诗:“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 清 李渔 《玉搔头·呼嵩》:“常虑韶光同逝水,《金缕》一日歌千遍。”
(5).指柳条。 唐 戴叔伦 《长亭柳》诗:“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词:“金缕毿毿碧瓦沟,六宫眉黛惹香愁。” 华锺彦 注:“金缕,柳条也。”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夏公命将》:“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金缕。”  ——《漢語大詞典》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全 quán《國語辭典》

全 [ quán ]

  1. 完备、不缺。如:「齐全」、「文武双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 整个的。如:「全家」、「全人类」、「全神贯注」、「全军覆没」。《汉书·卷五一·枚乘传》:「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
  1. 皆、都。如:「全自动化」、「将课文全背下来!」、「这事全靠你帮忙了!」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词:「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1. 使完整而没有缺憾。如:「保全」、「苟全」、「顾全大局」。《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1. 姓。如清代有全祖望。
阕 ( 闋 ) què
阕 [ què ]
  1. 停止,终了:乐~。服~(古代三年之丧满)。
  2. 量词,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