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亡人拜恩了,乃翁甲科第八名。

杨万里宋代〕《送周起宗经干赴桂林帅幕

乃翁昔梦飞入月,东字分明篆银阙。
明朝占梦占者云,一甲八人更何说。
绍兴大对奏集英,天风吹下胪传声。
作者亡人拜恩了,乃翁甲科第八名。
十年一武可凤沼,邵阳别驾今宿草。
子今端能读父书,伏犀美髯一似渠。
当时父执今左相,鸿钧播作幕府梧。
问天一雪乃翁屈,屈入鵷行缀簪笏。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者亡人拜恩乃翁甲科第八

作者 zuò zhě
(1).创始之人。《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2).称在艺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五代 贯休 《读刘得仁贾岛集》诗之一:“二公俱作者,其奈亦迂儒。”
(3).指从事文章撰述或艺术创作的人。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还治讽采所著,观省英瑋,实赋颂之宗,作者之师也。”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秦 有 李斯 汉 蔡邕 ,中间作者絶不闻。” 清 朱彝尊 《摸鱼子》词:“《乐章》《琴趣》三千调,作者古今能几?” 孙犁 《澹定集·大星陨落》:“作者狭隘,其作嚣嚣。”
(4).《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邢昺 疏:“此章言自古隐逸贤者之行也……作,为也,言为此行者,凡有七人。”后以称隐逸之士。《后汉书·逸民传序》:“ 汉室 中微, 王莽 篡位,士之藴藉义愤深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杨雄 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违患之远也……盖録其絶尘不反,同夫作者,列之此篇。”《后汉书·黄琼传》:“伏见处士 巴郡 黄错 、 汉阳 任棠 ,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至。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 李贤 注引《论语》:“作者七人。”
指工匠、役夫。《韩非子·解老》:“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史记·平準书》:“当是时, 汉 通 西南夷 道,作者数万人。”《隋书·杨素传》:“寻令 素 监 仁寿宫 , 素 遂夷山堙谷,督役严急,作者多死。”  ——《漢語大詞典》
亡人 wáng rén
(1).逃亡者;流亡者。《礼记·大学》:“ 舅犯 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郑玄 注:“亡人谓 文公 也。时辟 驪姬 之谗,亡在 翟 。”《史记·吴王濞列传》:“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 蔡有守 《送抱香之南洋》诗:“英雄知己有 红拂 ,寧伴亡人去国无。”
(2).死者。《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身在众中嫌赘物,心期地下伴亡人。”
(3).用为詈词。《西游记》第七二回:“只见那七个女子,蹲在水里,口中乱駡那鹰哩,道:‘这个匾毛畜生,猫嚼头的亡人!’”
(4).迷妄之人。亡,通“ 妄 ”。《庄子·庚桑楚》:“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无由入,可怜哉!” 高亨 《诸子新笺·庄子·庚桑楚》:“亡借为妄,古通用。”  ——《漢語大詞典》
拜恩 bài ēn
拜谢恩赐。《北史·王晞传》:“ 晞 言於王曰:‘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为干纪。’” 明 高攀龙 《薛文清公传》:“先生正色曰:‘安有受官公朝,而拜恩私门邪?’”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总裁永乐大典》:“上赐宴赏,拜恩者百四十七人。”  ——《漢語大詞典》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1.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2.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1.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2.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1.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1.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2.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乃翁 nǎi wēng
(1).你的父亲。《汉书·项籍传》:“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盃羹。” 颜师古 注:“翁,谓父也。”《汉书·项籍传》:“乃,亦汝也。”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 一清 ( 杨一清 )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耶?’”
(2).他的父亲。 宋 朱敦儒 《念奴娇》词:“乃翁心里,没许多般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玉带生卷》:“ 刘廷美 主事求作乃翁合葬挽辞,以《玉带生》轴为贄。”  ——《漢語大詞典》
甲科 jiǎ kē
(1).古代考试科目名。 汉 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汉书·儒林传序》:“ 平帝 时 王莽 秉政……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2). 唐 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 唐 宋 进士分甲乙科。 唐 白行简 《李娃传》:“於是遂一上,登甲科,声振礼闈。” 唐 王建 《送薛蔓应举》诗:“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始以进士甲科事 仁宗皇帝 。”
(3). 明 清 通称进士为甲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段话文乃是 四川 新建县 有一乡宦,姓 杨 ,是本朝甲科。” 清 方苞 《重订〈礼记纂言〉序》:“ 李公 早岁登甲科,五十以后始开府於畿南。”
(4).指登甲科的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一甲科问 于莲池 曰:‘世间何等人最作孽?’”
(5).泛指科举考试。 唐 高适 《送桂阳孝廉》诗:“ 桂阳 少年西入 秦 ,数经甲科犹白身。”  ——《漢語大詞典》
第八 dì bā
复姓。 汉 有 第八矫 。见《元和姓纂》卷八引《风俗通》。  ——《漢語大詞典》
名 míng《國語辭典》

名 [ míng ]

  1.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
  2. 事物的称号。如:「地名」。《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3. 声誉。如:「盛名」、「令名」。
  4. 表示概念的名称。《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5. 量词:➊ ​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1.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1.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
  2. 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