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原人远近,禾黍日晴明。

欧阳修宋代〕《行至椹涧作

霜後叶初鸣,羸骖遶涧行。
川原人远近,禾黍日晴明。
病质惊残岁,归涂厌暮程。
空林聚寒雀,疑已作春声。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川原远近禾黍日晴

川原 chuān yuán
(1).江河之源。《国语·周语下》:“且絶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而为潢污也,其竭也无日矣。”
(2).指江河。《汉书·沟洫志赞》:“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於 四瀆 ,而 河 为宗。”
(3).河流与原野。 唐 陈子昂 《晚次乐乡县》诗:“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唐 杜甫 《垂老别》诗:“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4).指原野。 宋 王安石 《出郊》诗:“川原一片緑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 陈毅 《过黄泛区书所见》诗:“三过黄泛区,走跄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远近(遠近)yuǎn jìn
(1).远方和近处。《易·繫辞上》:“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后汉书·刘虞传》:“ 虞 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 杨知县 随后起身,路上打着些蛮中鼓乐,远近人听得新知县到任,都来看。”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文炬传警告急的光景。”
(2).特指所居官位接近或远离帝王。《管子·任法》:“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后汉书·张酺传》:“好丑必上,不在远近。”
(3).指远方近处的人。《吕氏春秋·简选》:“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北齐书·神武帝纪上》:“远近闻之,皆称 高仪同 将兵整肃,益归心焉。” 唐 元稹 《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及为大官,远近多归之。” 宋 曾巩 《〈强几圣文集〉序》:“ 几圣 为属稿草,必声比字属,曲当绳墨。然气质浑浑,不见刻画,远近多称诵之。”
(4).指路程的距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 晋 太元 中, 武陵 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唐 元稹 《估客乐》诗:“通筭衣食费,不计远近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一向不曾问得:仙庄在何处?有多少远近?老汉可去得否?”《说唐》第十八回:“ 云召 闻报,便上城一看,果然退去有三里远近。” 沙汀 《丁跛公》:“这里离城只有七八里远近,除了快近市街时有一片沙坝,其馀是山沟路。”
(5).附近。《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 崔丞 相来到 定州 中山府 远近,接入进府,交割牌印了毕。”
(6).指才智程度的高低。 宋 司马光 《〈冯亚诗集〉序》:“文章之精者尽在於诗,观人文者,观其诗斯知其才之远近矣。”  ——《漢語大詞典》
禾黍 hé shǔ
(1).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史记·宋微子世家》:“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后汉书·承宫传》:“后与妻子之 蒙阴山 ,肆力耕种,禾黍将孰,人有认之者, 宫 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诗:“袴襦优足徧里巷,禾黍丰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由草料的恐慌,发生了刍秣的栽培;由刍秣的栽培,更发明了禾黍的种植。”
(2).《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 宗周 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以“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楸梧远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宫。” 宋 苏轼 《南都妙峰亭》诗:“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擒嚭》:“千载 吴 宫皆禾黍。嘆故国已无望。” 清 周实 《重九偕吹万天梅亚希哲夫石子平子诸子过明故宫谒孝陵有作》诗之一:“松楸抱恨依残日,禾黍伤心赋变风。”  ——《漢語大詞典》
日晴
唐 柳宗元 零陵春望 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
唐 杜牧 醉倒 日晴空乐下仙云,俱在凉亭送使君。  ——《骈字类编》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1.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2.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3.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4.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1.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2.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3.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4.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5.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6.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7.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8.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9.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1.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2.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3. 神靈。如:「神明」。
  4.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5.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