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情:残花酿蜂儿蜜脾,细雨和燕子香泥。

卢挚元代〕《【双调】沉醉东风_秋景挂绝壁

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对酒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葫芦提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傍人笑我。

避暑

避炎君频称竹榻,趁新凉懒裹乌纱。柳影中,槐阴下,旋敲冰沉李浮瓜。会受用文章处士家,午梦醒披襟散发。

举子

辞辛苦桑枢瓮牖,夸荣华凤阁龙楼。脱布衣,披罗绶,跳龙门独占鳌头。今日男儿得志秋,会受用宫花御酒。

叹世

拂尘土麻绦布袍,助江山酒圣诗豪。乾坤水上萍,日月笼中鸟,叹浮生几回年少。破屋春深雪未消,白发催人易老。

适兴

舞低簇春风绛纱,歌轻敲夜月红牙。金橙泛绿醽,银鸭烧红蜡,煞强如冷斋闲话。沉醉也更深恰到家,不记的谁扶上马。

七夕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重九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退步

南柯梦清香画戟,北邙山坏冢残碑。风云变古今,日月搬兴废,为功名枉争闲气,相位显官高待则甚底,也不入麒麟画里。

闲居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女上黄花乱插。

学邵平坡前种瓜,学渊明篱下载花。旋凿开菡萏池,高竖起荼蘼架,闷来时石鼎烹茶。无是无非快活煞,锁住了心猿意马。

春情

残花酿蜂儿蜜脾,细雨和燕子香泥。白雪絮飞,红雨桃花坠,杜鹃声又是春归。纵有新诗赠别离,医不可相思病体。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春情残花蜂儿蜜脾细雨燕子香泥

春情 chūn qíng
(1).春日的情景;春日的意兴。 南朝 梁 萧子范 《春望古意》诗:“春情寄柳色,鸟语出梅中。” 唐太宗 《月晦》诗:“披襟欢眺望,极目畅春情。” 明 徐渭 《白燕双乳》诗:“春情堪与译,秋翮好填潢。”
(2).男女爱恋之情;情欲。 南朝 齐 王融 《咏琵琶》:“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 唐 翁承赞 《柳》诗之五:“缠绕春情卒未休, 秦娥 萧史 两相求。”《花月痕》第十二回:“ 同秀 见 碧桃 一身香艷,满面春情,便如蚂蚁见羶一般倾慕起来。” 鲁迅 《准风月谈·男人的进化》:“它们在春情发动期,雌的和雄的碰在一起,难免‘卿卿我我’的来一阵。” 许杰 《台下的喜剧》:“她守寡已经五年,但是春情还没有灭杀。”  ——《漢語大詞典》
残花(殘花)cán huā
将谢的花;未落尽的花。 北周 庾信 《和宇文内史入重阳阁》:“旧兰憔悴长,残花烂漫舒。” 唐 刘长卿 《感怀》诗:“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明 刘基 《再用韵答严衍上人》:“残花露淡胭脂靨,落木霜凋薜荔衣。”  ——《漢語大詞典》
酿 ( 釀 ) niàng
酿 [ niàng ]
  1. 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醋、酱油等:~造。~酒。~醋。
  2. 指酒:佳~。
  3. 蜜蜂做蜜:~蜜。
  4. 喻事情积渐而成:~成水灾。酝~。
蜂儿(蜂兒)fēng ér
即蜂。 宋 韩琦 《柳絮诗》之二:“有时穿入花村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宋 辛弃疾 《鹧鸪天·睡起即事》词:“君归休矣吾忙甚,要看蜂儿趁晚衙。”《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时当正午,日影在窗,恰好屋里关住一个蜂儿,急切不得出去,碰得那窗欞儿咚咚作响。”  ——《漢語大詞典》
蜜脾 mì pí
蜜蜂营造的酿蜜的房。其形如脾,如称。 唐 李商隐 《闺情》诗:“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 宋 朱淑真 《日永》诗:“雨过横塘蛙吹闹,日融芳圃蜜脾香。” 元 卢挚 《沉醉东风·春情》曲:“残花酿蜂儿蜜脾。细雨和燕子香泥。” 清 西厓 《谈徵·名部下·蜜脾》:“今以蜂窝生蜜为蜜脾,盖形似也。《格物要论》:‘蜂採百芳酿蜜,其房如脾,故谓之蜜脾。’”  ——《漢語大詞典》
细雨(細雨)xì yǔ
小雨。 南朝 梁简文帝 《和湘东王首夏诗》:“冷风杂细雨,垂云助麦凉。” 唐 刘长卿 《别严士元》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宋 陆游 《小园》诗:“点点水纹迎细雨,疎疎篱影界斜阳。” 茅盾 《子夜》十九:“现在是蒙蒙细雨,如烟如雾。”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燕子 yàn zi
(1).家燕的通称。《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杨白花》:“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唐 杜甫 《绝句》之一:“泥融飞燕子,沙煖睡鸳鸯。” 宋 陈与义 《对酒》诗:“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怱怱燕子回。” 周恩来 《春日偶成》诗:“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2).指 明 阮大鋮 写的《燕子笺》传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今日无事,来听他《燕子》新词。”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覆巢倾卵之中,笺传《燕子》;焚屋沉舟之际,唱出《春灯》。”
(3).比喻体态轻盈的女子。 元 杨维桢 《次韵黄太痴艳体》:“仙人掌重初承露,燕子腰轻欲受风。”  ——《漢語大詞典》
香泥 xiāng ní
芳香的泥土。 隋 江总 《大庄严寺碑铭》:“木密联绵,香泥繚绕。” 唐 胡宿 《城南》诗:“昨夜轻阴结夕霏,城南十里有香泥。” 明 阮大铖 《燕子笺·写笺》:“飞飞燕子,双尾贴妆鈿,啣去多情一片笺,香泥零落向谁边?”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 郑德基 《马嵬》﹞云:‘知是 太真 身死处,马蹄何忍踏香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