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上晨鸠鸣,窗间春睡足。

白居易唐代〕《春日闲居三首

陶云爱吾庐,吾亦爱吾屋。屋中有琴书,聊以慰幽独。
是时三月半,花落庭芜绿。舍上晨鸠鸣,窗间春睡足。
睡足起闲坐,景晏方栉沐。今日非十斋,庖童馈鱼肉。
饥来恣餐歠,冷热随所欲。饱竟快搔爬,筋骸无检束。
岂徒畅肢体,兼欲遗耳目。便可傲松乔,何假杯中渌。
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
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
缅思山梁雉,时哉感孔圣。圣人不得所,慨然叹时命。
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谣咏。得所仍得时,吾生一何幸。
劳者不觉歌,歌其劳苦事。逸者不觉歌,歌其逸乐意。
问我逸如何,闲居多兴味。问我乐如何,闲官少忧累。
又问俸厚薄,百千随月至。又问年几何,七十行欠二。
所得皆过望,省躬良可愧。马闲无羁绊,鹤老有禄位。
设自为化工,优饶只如是。安得不歌咏,默默受天赐。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晨鸠窗间春睡

舍 ( 捨 ) shě/shè《國語辭典》

舍 [ shè ]

  1. 房屋、住宅。如:「宿舍」、「田舍」、「房舍」、「茅舍」。
  2. 謙稱自己的住所。如:「寒舍」、「敝舍」。
  3. 飼養牲畜的地方。如:「豬舍」、「牛舍」。
  4. 宋元時代稱顯貴人家的子弟。多見於元人小說、戲曲中。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自家鄭州人氏,周同知的孩兒周舍是也。」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近日有個客人,姓甚喚做甚舍。」
  5. 量詞。古代計算行軍里數的單位。三十里為一舍。如:「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6. 一宿、一夜。《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1. 住宿、居住。《左傳·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
  2. 止息、停止。《左傳·哀公十五年》:「舍於孔氏之外圃。」
  3. 安置。《戰國策·魏策二》:「王不如舍需於側,以稽二人者之所為。」
  1. 對人謙稱自己卑幼的親屬或親戚。如:「舍弟」、「舍妹」、「舍親」。

舍 [ shě ]

  1. 放棄、放下。《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通「捨」。
  2. 除去、除開。《孟子·公孫丑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3. 止息、停止。《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晨鸠(晨鸠)
刘基诗忽听屋角闹晨鸠起看园林绿渐稠  ——《韵府拾遗 尤韵》
鸣 ( 鳴 ) míng
鸣 [ míng ]
  1.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
  2.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
  3.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
  4.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
窗间(窗间)
唐 李绅 重到惠山 还向窗间名姓下,数行添记别离愁。
唐 顾非熊 送马戴入山 云里泉萦石,窗间鸟下松。
唐 罗邺 宿武安山有怀 窗间灯在犬惊吠,溪上月沈人罢舂。
唐 杜荀鹤 宿东林寺题愿公院 檐底水涵抄律烛,窗间风引煮茶烟。
唐 方干 山中寄吴磻十韵 砌下通樵路,窗间见县城。  ——《骈字类编》
春睡
唐 元稹 襄阳为卢窦纪事 其二 风弄花枝月照阶,醉和春睡倚香怀。
唐 李贺 静女春曙曲 粉窗香咽颓晓云,锦堆花密藏春睡。
唐 温庭筠 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 窗间桃蕊宿妆在,雨后牡丹春睡浓。
唐 司空图 句 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
宋 张咏 幽居 满屋烟霞春睡足,一溪风雨夜灯孤。
宋 苏轼 寒具 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骈字类编》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1.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2.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4.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2.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3.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1.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2. 富裕。如:「富足」。
  1.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2.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3.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1. 过分。参见「足恭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