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儿时(兒時)ér shí
儿童时代。 鲁迅 《野草·风筝》:“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 丁玲 《母亲》四:“ 曼贞 在 小菡 父亲没有死以前,一回 武陵 住的时候,便感到寂寞,想念那些儿时的朋友。” ——《漢語大詞典》
颖慧(穎慧)yǐng huì
亦作“頴慧”。 聪慧。 南朝 梁 陶弘景 《〈相经〉序》:“或颖慧若神,仅至齠齔;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耉。”《明史·王廷陈传》:“ 廷陈 颖慧絶人,幼好弄,父抶之,輒大呼曰:‘大人奈何虐天下名士!’”《红楼梦》第五回:“ 宝玉 还欲看时,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泄漏天机,便掩了卷册。”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梨花》:“至任所,以其頴慧,命司宅门。” 王闿运 《桂阳陈侍郎行状》:“侍郎性颖慧,质实端慤。” ——《漢語大詞典》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名-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读书(讀書)dú shū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列女 liè nǚ
犹烈女。谓重义轻生、有节操的女子。《战国策·韩策二》:“非独 政 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常以列女图画置於左右,以自监戒。” 李贤 注:“ 刘向 撰《列女传》八篇,图画其象。” 唐 李白 《东海有勇妇》诗:“志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 汉 朝人在宫殿和墓前的石室里,多喜欢绘画或雕刻古来的帝王、 孔子 弟子、列士、列女、孝子之类的图。” ——《漢語大詞典》
篇章 piān zhāng
(1).篇和章。泛指文字著作。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儒生不博览,犹为闭闇,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闇甚矣!”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何必寻木千里,乃构大厦,鬼神之言,乃著篇章乎!”
(2).引申为历史。 魏巍 《壮行集·写你鲜红的历史》:“只有下定决心,诚诚恳恳,兢兢业业,用自己的赤诚和忠心来书写今后鲜红的篇章。”《人民日报》1975.9.3:“一九七二年 中 日 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声明,结束了 中 日 间的战争状态,实现了两国邦交的正常化,从而揭开了 中 日 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3).特指诗篇。 唐 贾岛 《寄韩潮州愈》诗:“隔 岭 篇章来 华岳 ,出 关 书信过 瀧 流。” 清 俞樾 《顾子山〈眉绿楼词〉序》:“余谓诗则诚然,若编词则又以分类为宜。盖诗而分类,势必割裂篇章,有一人一时之酬赠而分列数卷者。词则异是。”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历史。 魏巍 《壮行集·写你鲜红的历史》:“只有下定决心,诚诚恳恳,兢兢业业,用自己的赤诚和忠心来书写今后鲜红的篇章。”《人民日报》1975.9.3:“一九七二年 中 日 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声明,结束了 中 日 间的战争状态,实现了两国邦交的正常化,从而揭开了 中 日 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3).特指诗篇。 唐 贾岛 《寄韩潮州愈》诗:“隔 岭 篇章来 华岳 ,出 关 书信过 瀧 流。” 清 俞樾 《顾子山〈眉绿楼词〉序》:“余谓诗则诚然,若编词则又以分类为宜。盖诗而分类,势必割裂篇章,有一人一时之酬赠而分列数卷者。词则异是。” ——《漢語大詞典》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副-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上口 shàng kǒu
通道的上部,即入口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经维络,别下於三焦” 唐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鬲在胃上口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水》:“ 沙水 又东,与 康沟水 合,水首受 洧水 於 长社县 东……后人遏其上口,今水盛则北注,水耗则輟流。”
(1).指诵读诗文纯熟,能顺口而出。《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追諡 羽 曰 壮繆侯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羽 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朱子全书·学六·读书法》:“常时暗诵默思,反復研究,未上口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 章炳麟 《赠大将军邹君墓表》:“君少慧,年十二,诵《九经》、《史记》、《汉书》,皆上口。”
(2).指诗文写得流利,读起来顺口。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今所传有 黄帝 《道言》,《金人铭》, 颛顼 《丹书》, 帝喾 《政语》,虽并出 秦 汉 人书,不足凭信,而大抵协其音,偶其词,使读者易于上口。” 巴金 《团圆》:“稿纸上字迹清楚,文字也不错,我一口气念了两遍,字字上口。”
(3).吃在嘴里。 茅盾 《秋收》一:“讲到芋头, 小宝 也还有几分欢喜,加点儿盐烧熟了,上口也还香腻。”
(4).指可口。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密林一日》:“我吃得最上口的是主人为大家喝小米粥而准备的苦菜。” ——《漢語大詞典》
(1).指诵读诗文纯熟,能顺口而出。《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追諡 羽 曰 壮繆侯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羽 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朱子全书·学六·读书法》:“常时暗诵默思,反復研究,未上口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 章炳麟 《赠大将军邹君墓表》:“君少慧,年十二,诵《九经》、《史记》、《汉书》,皆上口。”
(2).指诗文写得流利,读起来顺口。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今所传有 黄帝 《道言》,《金人铭》, 颛顼 《丹书》, 帝喾 《政语》,虽并出 秦 汉 人书,不足凭信,而大抵协其音,偶其词,使读者易于上口。” 巴金 《团圆》:“稿纸上字迹清楚,文字也不错,我一口气念了两遍,字字上口。”
(3).吃在嘴里。 茅盾 《秋收》一:“讲到芋头, 小宝 也还有几分欢喜,加点儿盐烧熟了,上口也还香腻。”
(4).指可口。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密林一日》:“我吃得最上口的是主人为大家喝小米粥而准备的苦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