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兹垂九十,谢事居海涯,戴星理农业,未叹筋力衰。

陆游宋代〕《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

总角人家塾,学经至豳诗,治道本耕桑,此理在不疑。
今兹垂九十,谢事居海涯,戴星理农业,未叹筋力衰。
四月筑麦场,五月瀦稻陂。
秉火去螟蝗,磨刀翦棘茨。
西成大作社,歌鼓乐圣时。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今兹九十谢事海涯戴星农业筋力

今兹 jīn zī
(1).今此;现在。《诗·小雅·正月》:“今兹之正,胡然厉矣。”《左传·昭公三年》:“今兹吾又将来贺。” 唐 萧至忠 《陪幸五王宅》诗:“畴昔王门下,今兹制幸晨。” 明 刘基 《郁离子·天地之盗》:“今兹备矣,而民不言,是怨不在口而在腹也。”
(2).今年。《左传·僖公十六年》:“今兹 鲁 多大丧,明年 齐 有乱。” 杜预 注:“今兹,此岁。”《后汉书·明帝纪》:“昔岁五穀登衍,今兹蚕麦善收。”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五:“今兹无有水旱雷雨风火疾疫为灾。”  ——《漢語大詞典》
垂 chuí《國語辭典》

垂 [ chuí ]

  1. 由上往下掉落。如:「垂泪」、「垂涎」、「垂缨」。
  2. 留传后世。如:「名垂青史」、「永垂不朽」。
  1. 及、将要。如:「垂危」、「功败垂成」。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垂死病中惊坐起。」
  2. 晚辈受长辈关爱的敬语。如:「垂爱」、「垂询」、「垂念」。
  1. 边疆。《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史记·卷五·秦本 纪》:「在西戎,保西垂。」通「陲」。
  2. 旁边。《文选·王粲·咏史诗》:「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九十 jiǔ shí
(1).泛指多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縭,九十其仪。” 郑玄 笺:“女嫁,父母既戒之,庶母又申之,九十喻丁寧之多。”《诗·小雅·无羊》:“九十其犉。” 郑玄 笺:“今乃犉者九十头,言其多矣。”
(2).指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九十行带索,飢寒况当年。” 唐 皮日休 《鲁望以花翁之什见招因次韵酬之》:“九十携锄傴僂翁,小园幽事尽能通。”
(3).谓一季。一季九十日。 唐 陈陶 《春归去》诗:“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陈世宜 《得天梅书却寄》诗:“九十春光一梦醒,江南无数乱峯青。”  ——《漢語大詞典》
谢事(謝事)xiè shì
(1).辞职;免除俗事。 宋 苏辙 《赠致仕王景纯寺丞》诗:“ 潜山 隐君七十四,紺瞳緑髮方谢事。” 明 唐顺之 《书钱遇斋高尚卷》:“予自为编修罢归,是时,邑中士大夫谢事而居者十数人。”《红楼梦》第五五回:“ 探春 和 李紈 暂难谢事。”
(2).谓去世。 清 沈起凤 《谐铎·鬼妇持家》:“妇慨然曰:‘人一朝谢事,百凡都听诸后人。’”  ——《漢語大詞典》
居 jū《國語辭典》

居 [ jū ]

  1. 住。《论语·学而》:「居无求安」。《孟子·离娄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2. 坐下。《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3. 存积、储存。如:「奇货可居」。《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
  4. 处、位于。《孟子·离娄上》:「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唐·刘禹锡〈咏史〉诗二首之二:「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5. 占有。《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6. 存有、怀著。如:「居心叵测」。
  1. 住所。如:「故居」、「新居」、「迁居」。
  2. 住宅、茶楼、饭馆等场所的称号用字。如:「为善长乐居」、「明湖居」、「德林居」。
  3. 姓。如明代有居节。

居 [ jī ]

  1.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谁居?其孟椒乎!」《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海涯 hǎi yá
海边。 宋 苏轼 《寄高令》诗:“田园知有儿孙委,蚤晚扁舟到海涯。”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王天碧》:“丰年有象皆侯德,《五袴》歌謡徧海涯。” 许地山 《海角底孤星》:“金星从东边底海涯升起来。”  ——《漢語大詞典》
戴星 dài xīng
(1).顶着星星。喻早出或晚归。 唐 王绩 《答冯子华处士书》:“或时与舟人渔子方潭并钓,俯仰极乐,戴星而归。” 宋 苏轼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对牀欲作连夜语,念汝还须戴星起。” 明 李东阳 《先叔父李父墓志铭》:“悉力勤事,戴星触雾,或远涉 江 汉 ,未尝告勩。” 清 钮琇 《觚賸·两大文章》:“臣趋朝之限,虽迫於戴星;而问寝之私,倍悬於爱日。”
(2).《吕氏春秋·察贤》:“ 宓子贱 治 单父 ,弹鸣琴,身不下堂,而 单父 治。 巫马期 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 单父 亦治。”后因以“戴星”为称扬吏治或能吏之典。 唐 罗隐 《夜泊义兴戏呈邑宰》诗:“溪畔维舟问戴星,此中三害有图经。” 清 钱谦益 《杨应震授文林郎制》:“以蕞尔弹丸之邦,值累年捐瘠之后,戴星为治,计日有程。”
(3).马名。《诗·秦风·车邻》“有马白颠” 唐 孔颖达 疏:“额有白毛,今之戴星马也。”
(4).鱼名。《太平御览》卷九四○引《临海水土记》:“戴星鱼,状如鳶鱼,背上有两白璫如指大。因名之云。”
(5).谷精草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谷精草》。  ——《漢語大詞典》
理 lǐ《國語辭典》

理 [ lǐ ]

  1. 雕琢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修整、整治、使整齐。如:「整理」、「治理」、「理家」、「管理」。
  3. 办事、处置。如:「办理」、「处理」、「代理」。
  4. 对别人的言行有所反应。如:「答理」、「理会」、「不理不睬」。
  5. 温习、熟习。如:「书不理不熟。」明·无名氏《闹铜台·楔子》:「英雄贯满东京府,曾理兵书习六韬。」
  1. 条纹、纹路。如:「肌理」、「纹理」。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物异》:「建城县出燃石,色黄理疏,以水灌之则热,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2. 事物的规律、意旨。如:「天理」、「公理」、「真理」、「义理」、「定理」。
  3. 顺序、层次。如:「有条有理」。《荀子·儒效》:「井井兮有理也。」
  4. 物理学科或自然学科。如:「理化」、「理工」。
  5. 姓。如殷商时代有理征。
农业(農業)nóng yè
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亢仓子·农道》:“古先圣主之所以理人者,先务农业。”《汉书·儿宽传》:“ 宽 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於得人心。”《魏书·良吏传·鹿生》:“时三 齐 始附,人怀苟且,蒲博终朝,颇废农业。”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按,现代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叹 ( 嘆 ) tàn
叹 [ tàn ]
  1.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2.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3. 吟咏:咏~。一唱三~。
筋力(觔力)jīn lì
(1).犹体力。《礼记·曲礼上》:“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后汉书·独行传·刘茂》:“少孤,独侍母居。家贫,以筋力致养,孝行著於乡里。” 鲁迅 《花边文学·商贾的批评》:“农民省几斗米去出售,工人用筋力去换钱。”
(2).方言。指食物等的韧性。如:绿豆粉皮的筋力大。如:这种纸有筋力。
筋骨之力。 汉 王充 《论衡·物势》:“夫物之相胜,或以觔力,或以气势,或以巧便。”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母亲也年纪高,觔力乏。”  ——《漢語大詞典》
衰 shuāi/cuī《國語辭典》

衰 [ shuāi ]

  1. 減退、由強盛而微弱。《楚辭·屈原·九章·涉江》:「余幼好比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禮記·王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
  2. 閩南方言。義同祟。指倒楣,運氣差。如:「今天真衰,無緣無故碰了個大釘子。」

衰 [ cuī ]

  1. 用粗麻布做成的毛邊喪服。《禮記·喪服小記》:「斬衰,括髮以麻。為母,括髮以麻,免而以布,齊衰惡笄以終喪。」
  1. 依一定的等級層遞而降。《管子·小匡》:「相地而衰其政,則民不移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