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署遥看新拊髀,弹车肯作旧歌辞。

郭之奇明代〕《寄赠冯令君尔韬初擢给谏二首 其一

寒蝉秋至满空枝,鸣凤朝来见羽仪。五谏方思臣职尽,七争岂为圣朝移。

绘图持节真何日,补牍牵裾又一时。过署遥看新拊髀,弹车肯作旧歌辞。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遥看拊髀歌辞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署 shǔ《國語辭典》

署 [ shǔ ]

  1. 官吏办公的地方。如:「官署」、「公署」。
  2. 政府机关的组织单位。如:「卫生署」、「环保署」。
  3. 姓。如汉代有署奎。

署 [ shù ]

  1. 布置、安排。如:「部署就绪」。
  2. 签写、题写。如:「签署」、「署名」。《汉书·卷五四·苏建传》:「署其官爵姓名。」
  3. 暂代或试充某种职务。《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清史稿·卷三九三·周天爵传》:「星沅既疏请特简总统督师,寻病殁,命天爵暂署钦差大臣。」
遥看 yáo kàn
犹遥望。 南朝 陈 徐陵 《太极殿铭》:“ 甘泉 远望,观正殿之峥嶸, 函谷 遥看,美皇居之佳丽。”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上桥还倚望, 遥看 採菱船。”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之二:“日照 香炉 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漢語大詞典》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1.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2.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1.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2.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3.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4.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5.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1.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拊髀 fǔ bì
以手拍股。表示激动、赞赏等心情。《庄子·在宥》:“ 鸿蒙 方将拊髀雀跃而游。”《汉书·冯唐传》:“上既闻 廉颇 、 李牧 为人,良説,乃拊髀曰:‘嗟乎!吾独不得 廉颇 、 李牧 为将,岂忧 匈奴 哉!’” 宋 岳珂 《桯史·稼轩论词》:“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輒拊髀自笑。” 明 吾邱瑞 《运甓记·帅阃宾贤》:“正是拊髀思 颇 牧 ,那得 终军 为请缨。” 鲁迅 《南腔北调集·〈总退却〉序》:“某英雄在 柏林 拊髀看天。”  ——《漢語大詞典》
弹 ( 彈 ) dàn/tán
弹 [ dàn ]
  1. 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装有爆炸物可以击毁人、物的武器:~丸。子~。~雨。枪~。氢~。导~。手榴~。原子~。
  2. 古代指以竹为弦的弓:“左挟~,右摄丸”。
弹 [ tán ]
  1. 用手或工具拨动而发射出去,亦指用手指拨弄:~射。~跳。~拨。~指。~琴。~奏。~冠相庆(喻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多作贬义)。
  2. 检举违法失职的官吏:~劾。~纠。讥~。
车 ( 車 ) chē/jū
车 [ chē ]
  1. 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火~。~驾(帝王的马车)。~裂(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俗称“五马分尸”)。前~之鉴。
  2. 用轮轴来转动的器具:纺~。水~。
  3. 用水车打水:~水。
  4. 指旋床或其他机器:~床。
  5. 用旋床加工工件:~零件。
  6. 方言,转动身体:~身。~过头来。
  7. 姓。
车 [ jū ]
  1. 象棋棋子之一。
肯 kěn《國語辭典》

肯 [ kěn ]

  1. 許可、答應。如:「首肯」、「他不肯讓我辭職。」《國語·晉語四》:「楚眾欲止,子玉不肯。」
  2. 願意、樂意。《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唐·杜甫〈哀王孫〉詩:「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1. 那裡、怎麼。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豈」。唐·岑參〈梁園歌送河南王說判官〉詩:「當時置酒延枚叟,肯料平臺狐兔走。」唐·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詩:「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

肯 [ ​kěng ]

  1. (一)​之又音。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旧 ( 舊 ) jiù
旧 [ jiù ]
  1. 过时的,与“”相对:~式。~俗。
  2. 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3.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4.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歌辞(歌辭)gē cí
同“ 歌词 ”。 晋 石崇 《思归引》序:“今为作歌辞,以述余怀。”《旧唐书·音乐志二》:“ 太宗 为 秦王 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謡《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使 吕才 协音律…… 魏徵 等製歌辞。”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经你改编过的那些歌辞,实在是很优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