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七夕黄蜡做,知无。

赵师侠宋代〕《南乡子(尹先之索净圆子词)

元夜景忧殊。万斛金莲照九衢。鎚拍豉汤都卖得,争如。甘露杯中万颗珠。
应是著工夫。脑麝浓薰费小厨。不比七夕黄蜡做,知无。要底圆儿糖上浮。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不比七夕黄蜡

不比 bù bǐ
(1).不偏私。《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邢昺 疏:“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
(2).不协和。《战国策·魏策一》:“ 文侯 曰:‘鐘声不比乎,左高。’” 鲍彪 注:“比,犹协。” 吴师道 补正:“不比,言不和也。”
(3).不可相比;不同于。 唐 杜甫 《奉赠王中允维》诗:“共传收 庾信 ,不比得 陈琳 。”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四折:“休道是咱家动情,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梁燕语,不比那锦树鶯鸣。” 刘半农 《拟拟曲》二:“不想今年不比往年。”  ——《漢語大詞典》
七夕 qī xī
农历七月初七之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 九江 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牵牛在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时当七夕,鹊渡银河。天上人间,良宵第一。”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又称七夕或女儿节。”参见“ 乞巧 ”。  ——《漢語大詞典》
黄蜡(黄蠟)huáng là
即蜂蜡,色黄,故称。 宋 苏轼 《蜡梅一首赠赵景贶》诗:“蜜蜂採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蜜蜡》:“蜡乃蜜脾底也。取蜜后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黄者俗名黄蜡。”  ——《漢語大詞典》
做 zuò《國語辭典》

做 [ zuò ]

  1. 成为。如:「做人」、「做官」。
  2. 进行某事。如:「做生意」、「做实验」、「做事」。
  3. 举办。如:「做生日」、「做满月」、「做周年」。
  4. 制造。如:「做衣服」、「做鞋子」。
  5. 假装。《水浒传·第三五回》:「宋江教分作三起下山,只做去收捕梁山泊的官军。」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