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白居易唐代〕《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相次夜台茫昧得知

阿 ā/ē《國語辭典》

阿 [ ē ]

  1. 大陵、大土丘。唐·王勃〈滕王阁序〉:「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2. 转折、弯曲的地方。《文选·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沛施祐,汾之阿,扬金光,横泰河。」
  3. 屋宇、屋檐。《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文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4. 姓。如唐代有阿光进。
  1. 迎合、偏袒。如:「阿附」、「阿私」、「谄媚阿谀」。《孟子·公孙丑上》:「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2. 倚靠。参见「阿衡 」条。

阿 [ ​à ]

  1. (二)​之又音。

阿 [ ā ]

  1. 置于语尾。如:「做人阿!要脚踏实地才是。」通「啊」。
  1. 表示疑问、惊讶等语气。如:「阿!你怎么啦?为什么血流满面?」
  1. 词头:➊ ​ 加在称谓上。如:「阿姨」、「阿婆」、「阿兄」、「阿爹」。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➋ ​ 加在名字上。如汉代曹操的小字称为「阿瞒」、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人称「阿斗」。
卫 ( 衛 ) wèi
卫 [ wèi ]
  1. 保护,防护:保~。捍~。~道(卫护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如“~~士”)。~戍(警备,多用于首都)。~冕。
  2. 防护人员:警~。后~。
  3. 古代称驴:“策双~来迎”。
  4. 中国明代驻兵的地点(后只用于地名):威海~(在山东省)。
  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6. 姓。
韩 ( 韓 ) hán
韩 [ hán ]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中部、山西省东南部。
  2. 指“韩国”(位于亚洲朝鲜半岛南部)。
  3. 姓。
郎 láng/làng《國語辭典》

郎 [ láng ]

  1. 秦漢時起,官多稱為「郎」。如:「侍郎」、「尚書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
  2. 對男子的美稱。如:「周郎」、「少年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家諸郎,亦皆可嘉。」唐·李白〈橫江詞〉六首之五:「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3. 婦女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如:「郎有情,妹有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生縱不得與郗郎同室,死寧不同穴!」唐·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4. 僕役對主人的稱呼。《新唐書·卷一二四·宋璟傳》:「君非其家奴,何郎之云?」
  5. 女子也稱為「郎」。如:「女郎」。
  6. 姓。如漢代有郎顗。
相次 xiāng cì
(1).亦作“ 相佽 ”。依为次第;相继。《周礼·考工记·画繢》:“画繢之事,杂五色,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郑玄 注:“此言画繢六色所象,及布采之第次。” 唐 刘言史 《北原情》诗之二:“城中人不絶,哀挽相次行。” 宋 真德秀 《跋石鼓挽章祭文后》:“间相与道初元时事,往往语未终,輒相佽悽然,泣数行下。”《明史·方国珍传》:“ 国珍 率所部遁入海,追败之 盘屿 ,其部将相次降。”
(2).将近。《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相次二更,见一轮明月,正照着当空。”《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陶铁僧 拽开脚出门去,相次到 五里头 ,独自行。”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夜台(夜臺)yè tái
坟墓。亦借指阴间。 南朝 梁 沈约 《伤美人赋》:“曾未申其巧笑,忽沦躯於夜臺。” 唐 刘禹锡 《酬乐天见寄》诗:“华屋坐来能几日?夜臺归去便千秋。” 宋 梅尧臣 《吴资政挽词》诗之二:“夜臺埋琬琰,陇道刻騏驎。” 明 唐寅 《绮疏遗恨》诗之一:“闻説夜臺侵骨冷,可怜无路寄寒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李伯言》:“谁谓夜臺无天日哉?” 清 无名氏 《亡国恨·缳杰》:“俺今日和你呵,依稀握手喁喁,再做夜臺夫妇。”  ——《漢語大詞典》
茫昧 máng mèi
模糊不清。《汉武故事》:“神道茫昧,不宜为法。” 唐 韩愈 《南山诗》:“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 明 刘基 《题群龙图》诗:“世间万类皆可覩,茫昧独有鬼与龙。” 叶圣陶 《线下·潘先生在难中》:“两个孩子都怀着失望的心情,茫昧地觉得这样的 上海 ,没有平时父亲嘴里说的 上海 来得好玩而有味。”  ——《漢語大詞典》
得知 dé zhī
(1).岂知;可知。 唐 杜甫 《后苦寒行》之二:“ 巴东 之峡生凌凘,彼苍迴斡人得知?” 宋 陈师道 《别三子》诗:“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金 元好问 《哭曹徵君子玉》诗之一:“今年我在君先没,泪尽荒城君得知?”
(2).获知,知晓。《元朝秘史》卷十二:“后 河额仑 得知,心内忧闷,所以老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我们只在厨下伏侍,如何得知前面的事?” 冰心 《晚晴集·我的故乡》:“从祖父和父亲的谈话里,我得知 横岭乡 是极其穷苦的。”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