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佚名两汉〕《孔雀东南飞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疋。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三二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馀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

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入门上家堂。

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

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

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

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还家十馀日。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

不得便相许。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

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

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

故遣来贵门。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要。后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缕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疋。

交用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阿母谓阿女。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

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

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府吏闻此变。

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

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

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

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

君还何所望。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

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

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

千万不复全。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

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其日牛马嘶。

新妇入青庐。庵庵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

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

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

戒之慎勿忘。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夹裙事事四五

著 zhù/zhuó/zhe《國語辭典》

著 [ zhù ]

  1. 显露、表现。《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 标举、标示。《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3. 撰述、写作。《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4. 记载。《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1. 文章、作品的通称。如:「名著」、「巨著」。
  2.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1. 显明。如:「显著的差别」。

著 [ zháo ]

  1.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 接触。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3. 陷入、中计。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1. 恰好、得当。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著 [ zhuó ]

  1. 穿上。《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2. 附、接触。如:「附著」。《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 及、到。如:「著陆」。《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4. 开花或结果。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5. 命令、差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1.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 处事的方法、计策。如:「失著」、「无著」。
  3. 事情的归宿。如:「著落」。

著 [ zhe ]

  1.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如:「坐著」、「正说著话」。
  2. 表示动作的存有。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3.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著 [ zhāo ]

  1. 计策、方法。《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1. 放置。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2. 受。如:「著风」、「著凉」。
  3. 发生。如:「著急」、「著慌」。
  1.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绣 ( 綉 繡 ) xiù
绣 [ xiù ]
  1. 用丝线等在绸和布上缀成花纹或文字:~字。~花。刺~。
  2. 绣成的物品:粤~。苏~。湘~。锦~山河。锦心~口(形容文思、词藻都优美、华丽)。
夹裙(裌裙)jiá qún
有里和面两层的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   ——《漢語大詞典》
事事 shì shì
(1).每事。《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孔 传:“事事,非一事。” 唐 元稹 《赠崔元儒》诗:“些些风景闲犹在,事事颠狂老渐无。”《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上了年纪的人都是前怕狼、后怕虎,事事有顾虑。”
(2).犹件件,样样。《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曹植传》:“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 植 以前过,事事復减半。”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宰相礼絶庶官……唯两制以上点茶汤,入脚牀子,寒月有火罏,暑月有扇,谓之事事有;庶官只点茶,谓之事事无。”
(3).治事;做事。《韩非子·内储说上》:“吾之吏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史记·曹相国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 参 不事事,来者皆欲有为言。”《明史·郭德成传》:“臣性耽麯蘖,庸闇不能事事。” 陈毅 《示儿女》诗:“不要空言不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  ——《漢語大詞典》
四五
魏晋 阮籍 咏怀 其三十三 仙者四五人,逍遥晏兰房。
南北朝 谢朓 杂咏三首 其二 灯 飞蛾再三绕,轻花四五重。
南北朝 沈约 六忆诗四首 其二 或歌四五曲。或弄两三弦。
南北朝 鲍令晖 寄行人诗 桂吐两三枝,兰开四五叶。
唐 王维 蓝田山石门精舍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唐 杜甫 溪上 峡内淹留客,溪边四五家。
唐 白居易 初除户曹喜而言志 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
唐 白居易 惜小园花 晓来红萼凋零尽,但见空枝四五株。
唐 戎昱 移家别湖上亭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唐 孟郊 小隐吟 酌溪四五盏,听弹两三弦。
唐 王继勋 赠和龙妙空禅师 只栖云树两三亩,不下烟萝四五年。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 瘿木四五器,筇杖一两茎。
宋 王禹偁 月波楼咏怀 阑干四五星,斜汉印清秋。
明 王翰 途中 村墟四五聚,索莫集昏鸦。
元 郭钰 洞口人家 松树回环四五家,机梭长日响咿哑。  ——《骈字类编》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1.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2.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3. 顺利。如:「星运亨通」。
  4.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5.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6.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7.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1.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1.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2.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3.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4.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5.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1.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2.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