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陈师道宋代〕《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依然秃翁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任 rèn/rén《國語辭典》

      任 [ rèn ]

      1. 职责、职务。如:「责任」、「任务」、「任重道远」。
      2. 职位。如:「就任」、「赴任」、「卸任」。
      3. 量词。计算担任某种职务或具有某种身分期间的单位。如:「他连续当选三任会长。」
      1. 委派。如:「派任」、「任免」。《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
      2. 听凭。如:「任意」、「任其自然」。
      3. 担当、承受。如:「担任」、「任职」、「任教」、「任劳任怨」。
      4. 相信。如:「信任」。《战国策·魏策二》:「王闻之而弗任也。」
      5. 怀孕。《汉书·卷一○○·叙传上》:「刘媪任高祖而梦与神遇。」唐·颜师古·注:「任谓怀任也。」通「妊」。
      1. 无论。如:「任你怎么解释,他都不听。」

      任 [ rén ]

      1. 奸佞。《书经·舜典》:「惇德允元,而难任人。」唐·孔颖达·正义:「任,佞也。」
      1. 姓。如汉代有任尚。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依然 yī rán
      (1).依旧。《大戴礼记·盛德》:“故今之人称五帝三王者,依然若犹存者,其法诚德,其德诚厚。” 唐 曹唐 《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诗:“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揭帐看时,月光朦朧,禪椅之上,依然有个人坐着不动。” 艾青 《鱼化石》诗:“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2).形容思念、依恋的情态。《晋书·华廙传》:“帝后又登 陵云臺 ,望见 廙 苜蓿园,阡陌甚整,依然感旧。”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唐 高适 《遇冲和先生》诗:“拊背念离别,依然出户庭。” 宋 欧阳修 《和对雪忆梅花》诗:“惟有寒梅旧所识,异乡每见心依然。”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秃翁 tū wēng
      贬指年老而无官势的人。亦用以自嘲。《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 ﹞召 韩御史大夫 载,怒曰:‘与 长孺 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秃老翁,言 婴 无官位扳援也。” 宋 陆游 《夏日杂题》诗之七:“憔悴衡门一秃翁,回头无事不成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