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喜于门秀,年来屈复伸。

郑谷唐代〕《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怀遂有追纪

风骚为主人,凡俗仰清尘。密行称闺阃,明诚动搢绅。
周旋居显重,内外掌丝纶。妙主蓬壶籍,忠为社稷臣。
大仪墙仞峻,东辖纪纲新。闻善常开口,推公岂为身。
立朝鸣珮重,归宅典衣贫。半醉看花晚,中餐煮菜春。
晴台随鹿上,幽墅结僧邻。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
药香沾笔砚,竹色染衣巾。寄鹤眠云叟,骑驴入室宾。
近将姚监比,僻与段卿亲。叶积池边路,茶迟雪后薪。
所难留著述,谁不秉陶钧。丧乱时多变,追思事已陈。
浮华重发作,雅正甚湮沦。宗从今何在,依栖素有因。
七松无影响,双泪益悲辛。犹喜于门秀,年来屈复伸。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年来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喜 xǐ《國語辭典》

喜 [ xǐ ]

  1. 愛好。如:「喜愛」、「好大喜功」、「喜出望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2. 感到歡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1. 吉祥的事。如:「道喜」、「賀喜」。《國語·魯語下》:「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弔其憂,況畏而服焉?」
  2. 稱婦人懷孕。如:「有喜」、「害喜」。《紅樓夢·第一○回》:「叫大夫瞧了,又說並不是喜。」
  3. 舊時稱小孩出痘子為「喜」。《紅樓夢·第二一回》:「姐兒發熱,是見喜了,並非別病。」
  4. 姓。如元代有喜同。
  1. 高興的、快樂的。如:「欣喜」、「歡喜」、「喜訊」。
  2. 結婚的。如:「喜帖」、「喜宴」、「喜酒」、「喜餅」。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门 ( 門 ) mén
门 [ mén ]
  1.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儿。~口。开~见山。
  2.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
  3. 途径,诀窍:~径。~道儿。
  4.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风。~婿。长(zhǎng )~长子。
  5. 事物的分类:分~别类。
  6.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徒。
  7. 量词:一~大炮。
  8. 姓。
秀 xiù《國語辭典》

秀 [ xiù ]

  1. 稻麦等谷类吐穗开花。《诗经·大雅·生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唐·聂夷中〈田家〉诗二首之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2. 泛指草木开花。唐·杜甫〈九日寄岑参〉诗:「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3. 生长、成长。晋·顾恺之〈神情〉诗:「冬岭秀寒松。」
  4. 表现、表演。为英语show的音译。如:「秀一下」。
  1. 草木的花。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文选·张协·七命》:「方疏含秀,圆井吐葩。」
  2. 才智杰出的人。如:「后起之秀」。《晋书·卷六五·王导传》:「顾荣、贺循、纪赡、周玘,皆南土之秀。」
  3. 演出、表演。如:「做秀」、「一场秀」。
  4. 姓。如春秋时宋有秀老。
  1. 草木繁茂。《宋史·卷六五·五行志·木志》:「汉阳军有插榴枝于石罅,秀茂成阴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佳木秀而繁阴。」
  2. 清丽、俊美。如:「娟秀」、「清秀」、「山明水秀」。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3. 优异、杰出。如:「优秀」、「一枝独秀」。《国语·齐语》:「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汉书·卷四八·贾谊传》:「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年来(年來)nián lái
(1).近年以来或一年以来。 唐 戴叔伦 《越溪村居》诗:“年来橈客寄禪扉,多话贫居在翠微。” 清 刘瀛 《珠江奇遇记》:“适媒媪来,以贱价售去,年来音耗遂絶。”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收集画象事,拟暂作一结束,因年来精神体力,大不如前。”
(2).年岁到来。 唐 杜牧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诗:“跡去梦一觉,年来事百般。”  ——《漢語大詞典》
屈 qū《國語辭典》

屈 [ qū ]

  1. 委曲的心意。如:「受屈」、「叫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代子求官,為夫訴屈。」
  2. 姓。如戰國時楚國有屈原。
  1. 彎曲。如:「屈膝」、「屈指一算」。
  2. 降服、折服。如:「屈服」。《孟子·滕文公下》:「威武不能屈。」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
  3. 降低身分。如:「屈意奉承」、「屈駕光臨」。《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
  1. 彎曲不直。《孟子·告子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
  2. 短虧、虧損。如:「理屈」、「情屈」。漢·王充《論衡·自紀》:「然則辯言必有所屈,通文猶有所黜。」
  1. 勉強、強迫。《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2. 冤枉。如:「屈死」、「屈打成招」。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伸 shēn《國語辭典》

伸 [ shēn ]

  1. 使肢体或弹性物体由弯、短的状态变直或变长。如:「伸懒腰」、「伸直」、「伸长」。
  2. 表白、陈述。如:「伸冤」、「伸白」。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不有佳作,何伸雅怀?」通「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