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得水银真死,须待阴浮阳伏,杂类降灰池。

夏元鼎宋代〕《水调歌头(十之六)

擒得铅归舍,进火莫教迟。抽添沐浴,临炉一意且防危。只为婴儿未壮,全藉黄婆养育,丁老共扶持。火力频加减,外药亦如之。
汞生芽,铅作祖,土刀圭。火生于木,炎盛汞还飞。要得水银真死,须待阴浮阳伏,杂类降灰池。用铅终不用,古语岂吾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要得水银须待阳伏杂类

要得 yào de
(1).若要。《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不相干儿了!可还靠不住,这痧子还怕回来;要得放心,得用针打。”
(2).方言。犹言好,可以。多表示同意或赞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只得每卷只看一个起讲。要得的就留着,待再看下文;要不得的便归在落卷一起。” 沙汀 《淘金记》十三:“‘要得嘛!’ 幺长子 油腔滑调地满口承认。”  ——《漢語大詞典》
水银(水銀)shuǐ yín
(1).即汞。《史记·秦始皇本纪》:“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达明 復命函 贯 首自随,以生油、水银浸之,而以生牛皮固函。” 闻一多 《红烛·李白之死》:“又圆又大的热泪滚向膨胀的胸前,却有水银一般地沉重与灿烂。”
(2).指月。 唐 李白 《上云乐》诗:“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 王琦 注引《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3).喻水珠。 南朝 梁元帝 《登江洲百花亭怀荆楚》诗:“柳絮飘春雪,荷珠漾水银。” 宋 杨万里 《六月九日晓登连天观》诗:“晓风草草君知么?不为高荷惜水银。”  ——《漢語大詞典》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1.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1.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1.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2.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3.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4.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5.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1.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2.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3.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1.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2.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3.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4.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5.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6.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1.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2.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3.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4.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5.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6.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须待(須待)xū dài
(1).依靠。 汉 王充 《论衡·非韩》:“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也?”
(2).等待。《三国志·魏志·赵俨传》:“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汉书·郊祀志上》“宿留海上” 唐 颜师古 注:“宿留,谓有所须待也。”  ——《漢語大詞典》
阴 ( 陰 ) yīn
阴 [ yīn ]
  1.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诸一,与“”相对:~阳。一~一阳谓之道。~差阳错。~盛阳衰。~虚生热。图形:⚋(U+268B)。
  2. 指“月亮”:太~(月亮)。~历。
  3. 带负电的:~电。~极。~离子。
  4. 云层较厚,遮住阳光:~沉。~雨。~郁(亦指忧郁,不开朗)。~霾。
  5. 不见阳光,亦指不见阳光的地方:~面。~干(gān)。~凉,~影。山~(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碑~(碑的背面)。
  6. 不露出表面的,暗中的:~沟。~通(秘密往来)。~私。~功(➊暗中做的好事;➋迷信指被阴间记功的好事)。
  7. 背地捣鬼,险恶:~谋。~毒。
  8. 指冥间:~间。~司。~曹地府。
  9. 凹进的:~文图章。~识(即阴文)。
  10. 指时间:光~。惜寸~。
  11. 生殖器:~部。~道。~茎。~囊。
  12. 姓。
浮 fú《國語辭典》

浮 [ fú ]

  1. 漂在水上或飘在空中。如:「漂浮」、「悬浮」。《诗经·小雅·菁菁》:「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唐·陈羽〈喜雪上窦相公〉诗:「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
  2. 显现。如:「浮现」、「脸上浮著微笑。」
  3. 超过。如:「人浮于事」。《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1. 在水上或空中的。如:「富贵于我如浮云」。《文选·左思·吴都赋》:「陵鲤若兽,浮石若桴。」
  2. 表面的。如:「浮土」、「浮面」。
  3. 虚而不实的。如:「浮名」、「浮文」。
  4. 轻佻、不沉著。如:「轻浮」、「心浮气躁」。

浮 [ ​fóu ]

  1. (一)​之又音。
阳伏(阳伏)
周语见阴遁下迫史记周本纪见阴 下  ——《骈字类编》
杂类(雜類)zá lèi
混杂的种类;非纯正的种类。亦指各种类别。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蛊有怪物若鬼,其妖形变化,杂类殊种,或为狗豕,或为虫蛇。”《魏书·铁弗刘虎传》:“ 坚 ( 苻坚 )后以 卫辰 为西单于,督摄 河 西杂类,屯 代来城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一节:“士族不能和寒门庶族通婚,更不能和地主以外的‘杂类’通婚。”  ——《漢語大詞典》
降 jiàng/xiáng《國語辭典》

降 [ jiàng ]

  1. 从上落下。如:「降雨」、「下降」、「迫降」、「喜从天降」。
  2. 尊贵人物莅临、光临。如:「降驾」、「光降」。《文选·潘岳·藉田赋》:「于是我皇乃降灵坛,抚御耦。」
  3. 赐予、给予。如:「降福」、「降罪」。《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4. 压低、贬抑。如:「降级」、「降职」、「降低」、「降价」、「降格以求」。

降 [ xiáng ]

  1. 屈服、服从。如:「投降」、「宁死不降」。《春秋·庄公八年》:「夏,师及齐师围 郕,郕降于齐师。」
  2. 制服、驯服。如:「降龙伏虎」、「一物降一物」。唐·杜甫〈秦州杂诗〉二○首之三:「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灰 huī《國語辭典》

灰 [ huī ]

  1. 物体燃烧后所剩下的屑末。如:「骨灰」、「纸灰」。唐·韦应物〈伤逝〉诗:「染白一身黑,焚木尽成灰。」唐·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尘土。如:「风吹得到处都是灰。」《文选·陆机·挽歌三首之二》:「昔为七尺躯,今成灰与尘。」《宋史·卷一八二·食货志下四》:「东南盐禁加密,犯法被罪者多,民间食盐,杂以灰土。」
  3. 石灰的简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九·金石部·石灰》:「所在近山处者皆有之,烧青石为灰也。」
  1. 浅黑色。如:「灰布」、「灰鼠」。
  2. 志气消沉、沮丧。如:「心灰意冷」。宋·陆游〈舟中偶书〉诗:「四方本是丈夫事,白首自怜心未灰。」
  1. 燃烧。《抱朴子·内篇·释滞》:「不灰之木,不热之火。」《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杜笃传》:「燔康居,灰珍奇。」
  2. 碎裂。汉·曹操〈上书谢策命魏公〉:「灰躯尽命,报塞厚恩。」
池 chí《國語辭典》

池 [ chí ]

  1. 古代的护城河。《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2. 可储存水的凹地。如:「水池」、「游泳池」、「砚池」。
  3. 低浅如池的平地。如:「舞池」。
  4. 姓。如秦代有池子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