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甚后和先。忍取五行真水火,须要认根源。

宋先生宋代〕《武陵春

七返阳全阴去尽,精髓满三田。修道无为必自然。论甚后和先。忍取五行真水火,须要认根源。自己丹砂着意看。何用外寻丹。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后和五行真水须要根源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4. 看待:一概而~。
  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6. 按照:~件。~资排辈。
  7. 姓。
论 [ lún ]
  1. 古同“伦”,条理。
  2.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
甚 shèn/shén《國語辭典》

甚 [ shèn ]

  1. 很、非常。如:「甚多」、「甚好」、「甚佳」。
  2. 過分、過度。如:「欺人太甚」。

甚 [ ​shé ]

  1. (二)​之又音。

甚 [ shén ]

  1. 參見「甚麼 」條。
后和(后和)
论语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韵府拾遗 个韵》
先 xiān《國語辭典》

先 [ xiān ]

  1. 祖先。《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2. 首要的事务。《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 原先、先前。《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比先又添了些病,所以支持不住。」
  4. 先生的简称。《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先轸。
  1. 对已去世者的尊称。如:「先父」、「先人」、「先圣先贤」、「革命先烈」。
  1. 时间或次序在前。如:「先发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春江水暖鸭先 知。」
  2. 暂时。如:「你先不要慌,我们慢慢想办法来解决。」
  1. 倡导、先行。《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文选·曹植·求自试表》:「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2. 时间居前。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 事前联系、介绍。《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先 [ xiàn ]

  1. 不当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2. 领导、率导。《礼记·郊特牲》:「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忍 rěn《國語辭典》

忍 [ rěn ]

  1. 含容。《论语·八佾》:「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 承受。《文选·张衡·东京赋》:「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于大汉,而欣戴高祖。」
  3. 抑制、强抑。如:「忍俊不住」。《楚辞·屈原·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1. 愿意、能够。汉·王符《潜夫论·忠贵》:「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赐人一钱。」南唐·冯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词:「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1. 狠心、不仁慈。如:「残忍」。
取 qǔ《國語辭典》

取 [ qǔ ]

  1. 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2. 得到。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3. 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4. 捕捉。《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5. 选择。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6. 求、寻求。如:「自取灭亡」。《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7. 迎娶。《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通「娶」。
  1.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五行 wǔ xíng
(1).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书·甘誓》:“ 有扈氏 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孔颖达 疏:“五行,水、火、金、木、土也。”《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备万斋》:“且人也,同得阴阳五行之气以成形也。”
(2).旧时星相家以五行生尅推算命运。因亦用以称命运。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则为我五行差,没乱的难迭办,几能勾青琐点朝班。” 明 沈受先 《三元记·议亲》:“药无功、神不灵,祸福难明也,须请星士前来问五行。”
(3).五种行为。《礼记·乡饮酒义》:“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
(4).星名。《韩非子·饰邪》:“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非数年在西也。”
(5).乐舞名。《史记·孝文本纪》:“舞者,所以明功也。 高庙 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裴骃 集解引 孟康 曰:“《武德》, 高祖 所作也。《文始》, 舜 舞也。《五行》, 周 舞也。”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文始》《五行》, 唐 后亦闕。”
(6).《五行志》的简称。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若乃《五行》《艺文》, 班 补 子长 之闕。”《通志·总序》:“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灾祥略》。”
(7).五种德行。即五常:仁、义、礼、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説,谓之五行。” 杨倞 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宋 戴埴 《鼠璞·驺虞》:“ 汉 儒尚符瑞,以龙麟凤龟为四灵,后增騶虞,以配五行。曰龙仁兽,凤礼兽,騶虞义兽,龟麟知与信兽,诬罔可知。”
(8).五种德行。孝的五行:庄、忠、敬、笃、勇。《吕氏春秋·孝行》:“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
(9).五种德行。将的五行:柔、刚、仁、信、勇。《淮南子·兵略训》:“所谓五行者,柔而不可卷也,刚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陵也。”
(10).佛典中指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见《大乘起信论》。又指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见《涅槃经》。  ——《漢語大詞典》
真水 zhēn shuǐ
指道家炼丹所用的水银。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吴吉甫 以晚科试漕闈,《捣药兔长生》诗云:‘真水黄茅长,香风玉杵鸣。’”  ——《漢語大詞典》
火 huǒ《國語辭典》

火 [ huǒ ]

  1. 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和热。可燃物、燃点和氧气是火的三要件。《书经·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水浒传·第四六回》:「便去灶前寻了把草,灶里点个火……那火顷刻开天也似般大。」
  2. 中医指病理变化过程中,机能亢进的现象。如:「肝火」、「上火」、「退火」。
  3. 枪炮弹药等武器称为「火」。如:「军火」、「火药」。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姓。如明代有火源洁。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赤红色的。如:「火红」、「火狐狸」。唐·李白〈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
  1. 燃烧。《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李靖)​军次伏俟城,吐谷浑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
  2. 动怒。如:「他一火,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1. 急速、紧急。如:「火速赴约」、「十万火急」。《庄子·天地》:「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
须要(須要)xū yào
定要;需要。 宋 张载 《经学理窟·义理》:“然大义大节须要知,若细微亦不必知也。”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二折:“缓急间须要你支吾,可怜我孤身的躲难逃灾,更一家儿衔寃负屈。”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他若问我的虚实,你须要留心对他。” 冰心 《我的学生》:“幸而开刀经过良好,只是失血太多,须要输血。”  ——《漢語大詞典》
认 ( 認 ) rèn
认 [ rèn ]
  1. 分辨,识别:~生。~得。辨~。
  2. 表示同意:~可。~账。
  3. 与本来无关系的人建立某种关系:~亲。
  4. 认吃亏:这事没办成,我~了。
根源 gēn yuán
(1).事物的本初或来源。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纵心口之近欲,轻召灾之根源。” 唐 杜甫 《火》诗:“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明 胡应麟 《诗薮·五言》:“ 新安 论鉴洞达,诸所製作,颇溯根源。” 鲁迅 《古籍序跋集·〈嵇康集〉序》:“二本根源实同,而互有讹夺。”
(2).追根寻源。
(3).根基;基础。《魏书·崔光传》:“此乃学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时议以为取士浮薄寖久,士行不察,学无根源。”《四游记·铁拐修真求道》:“先生质非凡骨,学有根源。”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后来作者不讲根源,单筹枝节。”
(4).根由;事情的始末。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四折:“听小人话根源。”《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夫人听我説根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