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工夫,因师传授知元祖。

宋先生宋代〕《点绛唇

这个工夫,因师传授知元祖。论甚子午。说甚龙和虎。
只在目前,明有神仙路。速修取。有朝归去。消了阴司簿。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这个工夫传授元祖

这个(這個)zhè gè
亦作“ 这箇 ”。
(1).指示比较近的事物或人。 唐 吕岩 《苏幙遮》词:“这箇鼎鑪解不解。养就灵乌、飞出光明海。”《敦煌变文汇录·欢喜国王缘变文(甲)》:“人人皆道天年尽,无计留他这个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个 潘甲 虽是人物,也有几分像样,已自弃儒为商。” 曹禺 《日出》第一幕:“可怜,你这个书呆子,你知道什么叫名誉!”
(2).指代事物、原因或情况等。《五灯会元·马祖一禅师法嗣·南泉普愿禅师》:“师洗衣次,僧问:‘和尚犹有这箇在。’师拈起衣曰:‘争奈这箇何!’” 老舍 《月牙儿》九:“也许因为这个,我想起学校便想起花来?” 老舍 《我这一辈子》三:“我不是个糊涂人,不必等谁告诉我才能明白这个。”
(3).表示夸张。《传统相声集·小神仙》:“药铺掌柜这个赌心哪!”
(4).表示训斥。《传统相声集·小神仙》:“这个老头儿,说话不明啊,你丢什么我不知道。”  ——《漢語大詞典》
工夫 gōng fū
(1).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 唐 杜荀鹤 《秋日闲居寄先达》诗:“到头身事欲何为,窗下工夫鬢上知。”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重行整理,又须费一番新工夫。”
(2).指化费时间和精力后所获得的某方面的造诣本领。 唐 韩偓 《商山道中》诗:“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 宋 陆游 《夜吟》之二:“六十餘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 赵树理 《三里湾》三二:“劳动也不是一天就能练出工夫来的!”
(3).犹工作。《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今日我家里不曾做得了工夫,不好造次住得。” 梁启超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使彼代公做一二分预备工夫,亦於公何损焉。” 茅盾 《子夜》二:“你们要分头到工人中间做工夫。”《红色歌谣·我们穷人心连心》:“白天下田做工夫,夜里个个是红军。”
(4).时间;时光。 唐 元稹 《琵琶诗》:“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工夫夜夜听。” 宋 辛弃疾 《西江月·遣兴》词:“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清 李渔 《巧团圆·途穷》:“我急急赶去交卷,好进科场,那有工夫讲话。” 刘半农 《瓦釜集·〈手攀杨柳望情哥词〉小序》:“又采到了短歌三四十首,长歌两首,至今还没有工夫整理出来。”
(5).理学家称积功累行、涵蓄存养心性为工夫。《朱子语类》卷六九:“谨信存诚是里面工夫,无迹。” 明 黄绾 《明道篇》卷一:“至 仲尼 出,而大明厥韞,以知止之止指心体,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皆艮止、执中之正脉。”
(6).役夫;役徒。《晋书·范宁传》:“又下十五县,皆使左宗庙,右社稷,準之太庙,皆资人力,又夺人居宅,工夫万计。”  ——《漢語大詞典》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师 ( 師 ) shī
师 [ shī ]
  1.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
  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
  3. 效法:~法古人。
  4. 榜样:~范。
  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
  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
  7. 军队:会~。出~。
  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
  9. 一国的首都:京~。
  10. 姓。
传授(傳授)chuán shòu
(1).把知识、技艺等教给他人。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此大治之道也,先圣传授而復也。” 唐 齐己 《寄蜀国广济大师》诗:“冰压霜坛律格清,三千传授尽门生。” 清 叶名澧 《桥西杂记·塞上六歌》:“既而习於水,勇於泅,转相传授,习以为常。” 马南村 《燕山夜话·讲点书法》:“近来有许多书法家在传授书法。”
(2).指帝位的授受或官员的任命。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夫 晋 宋 已前,帝王传授,始於锡命,终於登极。” 宋 司马光 《辞特转官第一札子》:“今陛下以 神宗 皇帝大渐之际,宰臣 蔡确 等啟迪圣心,建立储贰,传授大宝,各特迁一官,固亦其宜。”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进士授史官》:“ 焦黄中 以二甲第一名, 胡纘宗 以三甲第一名,俱奉旨传授检讨。”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元祖 yuán zǔ
始祖。 汉 牟融 《理惑论》:“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祫祭 高皇帝 以下”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先主 虽云出自 孝景 ,而世数悠远……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 孙中山 《建国方略·以七事为证》:“然为化学之元祖者,即道家之烧炼术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