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古贤(古賢)gǔ xián
古代贤人。《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方之古贤,实有伦序。”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以罪弃生,则违古贤夕改之劝。” 晋 卢谌 《赠刘琨》诗:“桓桓抚军,古贤作冠。” 清 方苞 《书考定〈文王世子〉后》:“先圣之经,古贤之记。” ——《漢語大詞典》
高尚 gāo shàng
(1).使保持高洁。《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高亨 注:“下‘事’字,伪《孟子外书文説》篇引作‘志’,必有所据,当从之……意谓: 夷 齐 不为 周 臣,高尚其志,而得凶祸,饿死于 首阳山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孟子二》“夫 章子 ,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 匡章 盖 齐 之处士,亦是高尚其志者。”
(2).指高洁的节操。《晋书·隐逸传·陶潜》:“ 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羈,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宋 范仲淹 《赠方秀才楷》诗:“高尚继先君,嵓居与俗分。”
(3).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北史·李先传》:“﹝ 昭徽 ﹞寻师访道,不远千里。遇高尚则倾盖如旧,见庸识虽王公蔑如。”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 善长 挈家草莽,诣军门,俯伏于前,岂隐居高尚者耶?”
(4).崇尚,提倡。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时五侯羣弟竞为奢侈……然皆通敏人事,好士养贤,倾财施与,以相高尚。”《宋书·五行志二》:“ 王愷 、 羊琇 之畴,盛致声色,穷珍极丽。至 元康 中,夸恣成俗,转相高尚, 石崇 之侈,遂兼 王 何 而儷人主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萨他泥湿伐罗国》:“家室富饶,竞为奢侈。深闲幻术,高尚异能。”
(5).崇高。与“卑鄙”相对而言。 元 胡用和 《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讲景物稀奇,凤城围遶,士民高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这个女人,道德之高尚,品格之清洁,我们男人,是万万不能及的。”
(6).指有意义的、非低劣的。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高尚的娱乐总得有一些。”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高尚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漢語大詞典》
(2).指高洁的节操。《晋书·隐逸传·陶潜》:“ 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羈,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宋 范仲淹 《赠方秀才楷》诗:“高尚继先君,嵓居与俗分。”
(3).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北史·李先传》:“﹝ 昭徽 ﹞寻师访道,不远千里。遇高尚则倾盖如旧,见庸识虽王公蔑如。”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 善长 挈家草莽,诣军门,俯伏于前,岂隐居高尚者耶?”
(4).崇尚,提倡。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时五侯羣弟竞为奢侈……然皆通敏人事,好士养贤,倾财施与,以相高尚。”《宋书·五行志二》:“ 王愷 、 羊琇 之畴,盛致声色,穷珍极丽。至 元康 中,夸恣成俗,转相高尚, 石崇 之侈,遂兼 王 何 而儷人主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萨他泥湿伐罗国》:“家室富饶,竞为奢侈。深闲幻术,高尚异能。”
(5).崇高。与“卑鄙”相对而言。 元 胡用和 《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讲景物稀奇,凤城围遶,士民高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这个女人,道德之高尚,品格之清洁,我们男人,是万万不能及的。”
(6).指有意义的、非低劣的。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高尚的娱乐总得有一些。”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高尚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漢語大詞典》
不争 bù zhēng
(1).不争夺。《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 河上公 注:“不争功名,返自然也。”《商君书·修权》:“赏诛之法不失其议,故民不争。” 唐 杜甫 《莫相疑行》:“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2).不计较。《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白兔记》:“我家中有三二百人做年作,不争你一个吃饭。”《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住一夜,随心布施,不争你的银钱。” 巴金 《小人小事·猪与鸡》:“你们那位 方太太 说是很有钱,公馆就有好几院,家里人丁又少,也不争这几个房钱。”
(3).不要紧,没关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諕得 红娘 忙扯着道:‘休厮合选,您两箇死后不争,怎结束这秃吊?’”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我死不争,可怜见这一双儿女,眼见的三口儿无那活的人也。”《水浒传》第十六回:“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説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
(4).一点不差。 宋 刘克庄 《最高楼·乙卯生日》词:“地行仙,疑是汝,不争些。”
(5).只因为。《宣和遗事》前集:“不争奸佞居台辅,合是中原血染衣。”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三折:“我正待劈头毛厮扯撏,不争你攀肐膊强拆散。”《金瓶梅词话》第八七回:“不争被 周忠 説这两句话,有分教这妇人从前作过事,今朝没兴一齐来。”
(6).如果。《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他家有了杀人公事,不争放你去了,却打没头官司?” 元 无名氏 《盆儿鬼》楔子:“不争你去了啊,可着谁人养活老汉!孩儿,你不去罢。”《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不争都督如此,倘 曹 兵一至,如之奈何?”
(7).不料。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四折:“不争俺这一回还了俗,却原来倒做了佛。”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一折:“不争我服事重瞳没箇结果,赤紧的做媳妇先恶了公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不争被你 阎 君勾去了, 东岳 敢不知道?” ——《漢語大詞典》
(2).不计较。《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白兔记》:“我家中有三二百人做年作,不争你一个吃饭。”《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住一夜,随心布施,不争你的银钱。” 巴金 《小人小事·猪与鸡》:“你们那位 方太太 说是很有钱,公馆就有好几院,家里人丁又少,也不争这几个房钱。”
(3).不要紧,没关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諕得 红娘 忙扯着道:‘休厮合选,您两箇死后不争,怎结束这秃吊?’”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我死不争,可怜见这一双儿女,眼见的三口儿无那活的人也。”《水浒传》第十六回:“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説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
(4).一点不差。 宋 刘克庄 《最高楼·乙卯生日》词:“地行仙,疑是汝,不争些。”
(5).只因为。《宣和遗事》前集:“不争奸佞居台辅,合是中原血染衣。”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三折:“我正待劈头毛厮扯撏,不争你攀肐膊强拆散。”《金瓶梅词话》第八七回:“不争被 周忠 説这两句话,有分教这妇人从前作过事,今朝没兴一齐来。”
(6).如果。《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他家有了杀人公事,不争放你去了,却打没头官司?” 元 无名氏 《盆儿鬼》楔子:“不争你去了啊,可着谁人养活老汉!孩儿,你不去罢。”《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不争都督如此,倘 曹 兵一至,如之奈何?”
(7).不料。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四折:“不争俺这一回还了俗,却原来倒做了佛。”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一折:“不争我服事重瞳没箇结果,赤紧的做媳妇先恶了公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不争被你 阎 君勾去了, 东岳 敢不知道?” ——《漢語大詞典》
名 míng《國語辭典》
名 [ míng ]
名-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
- 事物的称号。如:「地名」。《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 声誉。如:「盛名」、「令名」。
- 表示概念的名称。《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 量词:➊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
- 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行止 xíng zhǐ
(1).行步止息,犹言动和定。《孟子·梁惠王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后汉书·吕布传》:“ 卓 ( 董卓 )自知凶恣,每怀猜畏,行止常以 布 自卫。”《隋书·南蛮传·真腊》:“其人行止皆持甲仗,若有征伐,因而用之。”
(2).偏指行动;活动。《列子·天瑞》:“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这些时犹烦唇齿。听严城鼓已三挝,六街中少人行止。”
(3).犹言一举一动。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能正能和,惟友惟孝,行止中闺,可象可效。”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鬼爷爷》:“ 元统 间, 杭州 盐仓 宋 监纳者,尝客大都,求功名不遂,甚至穷窘,然颇慎行止,不敢非为。” 徐兴业 《金瓯缺》第一章四:“ 东京 人并非因为她( 李师师 )的性情乖张、行止独特,而是因为她也具有他们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弱点才把她捧红的。”
(4).行踪。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别离同雨散,行止各云浮。”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会有以 瑨肃 行止言者,二公因连骑造门,请见其子。” 巴金 《新生》一:“我们特地请他来和你商量关于你以后的行止。”
品行。《旧唐书·韦贯之传》:“同列以 张仲素 、 段文昌 进名为学士,贯之阻之,以行止未正,不宜在内庭。”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夫人,今日却知老僧説的是, 张生 决不是那一等没行止的秀才。”《醒世姻缘传》第二六回:“一个秀才叫是 麻从吾 ,不要説那六府里边数他第一个没有行止,只怕古今以来的歪货,也只好是他第一了。” ——《漢語大詞典》
(2).偏指行动;活动。《列子·天瑞》:“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这些时犹烦唇齿。听严城鼓已三挝,六街中少人行止。”
(3).犹言一举一动。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能正能和,惟友惟孝,行止中闺,可象可效。”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鬼爷爷》:“ 元统 间, 杭州 盐仓 宋 监纳者,尝客大都,求功名不遂,甚至穷窘,然颇慎行止,不敢非为。” 徐兴业 《金瓯缺》第一章四:“ 东京 人并非因为她( 李师师 )的性情乖张、行止独特,而是因为她也具有他们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弱点才把她捧红的。”
(4).行踪。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别离同雨散,行止各云浮。”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会有以 瑨肃 行止言者,二公因连骑造门,请见其子。” 巴金 《新生》一:“我们特地请他来和你商量关于你以后的行止。”
品行。《旧唐书·韦贯之传》:“同列以 张仲素 、 段文昌 进名为学士,贯之阻之,以行止未正,不宜在内庭。”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夫人,今日却知老僧説的是, 张生 决不是那一等没行止的秀才。”《醒世姻缘传》第二六回:“一个秀才叫是 麻从吾 ,不要説那六府里边数他第一个没有行止,只怕古今以来的歪货,也只好是他第一了。” ——《漢語大詞典》
由来(由來)yóu lái
(1).自始以来;历来。《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子敬 病篤,道家上章应首过,问 子敬 :‘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红楼梦》第一二○回:“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赵朴初 《南京访梅园新村》诗:“几榻摩挲思战鬭,由来大业出艰难。”
(2).来由;原因。《宋书·武帝纪中》:“吾处怀期物,自有由来。” 梁启超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四:“而此现象,不先见於 英 ,而先见於 美 ,有由来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新文字》:“主张罗马字拼音和拉丁化者两派的争执,其实并不在精密和粗疏,却在那由来,也就是目的。” ——《漢語大詞典》
(2).来由;原因。《宋书·武帝纪中》:“吾处怀期物,自有由来。” 梁启超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四:“而此现象,不先见於 英 ,而先见於 美 ,有由来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新文字》:“主张罗马字拼音和拉丁化者两派的争执,其实并不在精密和粗疏,却在那由来,也就是目的。” ——《漢語大詞典》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 使开始发生:发~。
-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 非静止的:~画。
- 可变的:~产。
- 行为:举~。~作。
- 常常:~辄得咎。
杳冥 yǎo míng
(1).指天空,高远之处。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凤凰上击九千里,絶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 唐 魏朴 《和皮日休悼鹤》:“直欲裁诗问杳冥,岂教灵化亦浮生。” 清 卓尔堪 《雪窦》诗:“拾级凌千仞,身疑入杳冥。”
(2).阴暗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奇幻儵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吕延济 注:“杳冥,阴暗貌。” 三国 魏 曹丕 《感物赋》:“瞻玄云之蓊鬱,仰沉阴之杳冥。”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
(3).犹渺茫。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胶水》:“北眺巨海,杳冥无际,天际两分,白黑方别,所谓溟海者也。”《陈书·高祖纪上》:“惟昔上古,厥初生民……杳冥慌忽,故靡得而详焉。”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一折:“暗想那 织女 ……阻隔银河信杳冥,经年度岁成孤零。”
(4).谓奥秘莫测。 南朝 梁 沈约 《佛记序》:“事涉杳冥,取验无所,亦皆靡载,同之闕疑。”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 晁伯 ﹞尝作《昭灵夫人祠诗》云:‘杀翁分我一盃羹,龙种由来事杳冥。’” 明 唐顺之 《常州新建关侯祠记》:“神人之情不相远,未可以为杳冥而遇之也。” ——《漢語大詞典》
(2).阴暗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奇幻儵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吕延济 注:“杳冥,阴暗貌。” 三国 魏 曹丕 《感物赋》:“瞻玄云之蓊鬱,仰沉阴之杳冥。”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
(3).犹渺茫。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胶水》:“北眺巨海,杳冥无际,天际两分,白黑方别,所谓溟海者也。”《陈书·高祖纪上》:“惟昔上古,厥初生民……杳冥慌忽,故靡得而详焉。”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一折:“暗想那 织女 ……阻隔银河信杳冥,经年度岁成孤零。”
(4).谓奥秘莫测。 南朝 梁 沈约 《佛记序》:“事涉杳冥,取验无所,亦皆靡载,同之闕疑。”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 晁伯 ﹞尝作《昭灵夫人祠诗》云:‘杀翁分我一盃羹,龙种由来事杳冥。’” 明 唐顺之 《常州新建关侯祠记》:“神人之情不相远,未可以为杳冥而遇之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