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昔人 xī rén
古人,从前的人。《管子·小匡》:“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 河 出图, 雒 出书。” 宋 秦观 《和裴仲谟摘白须行》:“所以 梵志 云:昔人已非昔。”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昔人云:画鬼魅易,画狗马难。” ——《漢語大詞典》
读书(讀書)dú shū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 居住:穴居野~。
-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 决定,决断:~理。
-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 止,隐退:~暑。
- 地方:~~。~所。
- 点,部分:长(cháng )~。好~。
-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町疃 tīng tuǎn
亦作“盯畽”。 田舍旁空地。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构栖噪之所集,筑町畽之所交。” 唐 许敬宗 《掖庭山赋》:“荫町疃之毛羣,哢间关之羽族。” 清 曹寅 《松茨四兄远西池感悲今昔成诗》之十:“交游山水间,町疃罗松茨。” ——《漢語大詞典》
白鹿 bái lù
(1).白色的鹿。古时以为祥瑞。《国语·周语上》:“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汉书·郊祀志五》:“已祠,胙餘皆燎之,其牛色白,白鹿居其中。”《宋书·符瑞志中》:“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禨祥·白鹿》:“ 嘉靖 十二年, 河南 巡抚 吴山 献白鹿,为大臣諂媚之始。”
(2).复姓。 汉 有 白鹿先生 。见 汉 应劭 《风俗通·姓氏下》。 ——《漢語大詞典》
(2).复姓。 汉 有 白鹿先生 。见 汉 应劭 《风俗通·姓氏下》。 ——《漢語大詞典》
场 ( 場 ) cháng/chǎng
场 [ cháng ]
- 平坦的空地,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院。
- 量词,指一事起迄的经过:下了一~雨。
- 集,市集:赶~。
- 处所,许多人聚集或活动的地方:~子。~地。~所。
- 量词,用于文娱体育活动:~次。
- 比赛地,舞台:上~。下~。粉墨登~。捧~。
- 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因场景变化或人物上下场而划分的段落:三幕五~。
- 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电~。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