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苏洵宋代〕《九日和韩魏公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晚岁登门不才萧萧华发金罍

晚岁(晚歲)wǎn suì
(1).晚年。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宋 叶适 《高令人墓志铭》:“晚岁,三子始育,始有宅居。” 清 沈钦圻 《赠徐元叹》诗:“晚岁依空门,菴名落木归本根。”
(2).岁暮。 隋 孙万寿 《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诗:“晚岁出 函关 ,方春度 京口 。”
(3).谓欠收。喻不得志。《文选·曹植〈赠徐干〉诗》:“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李善 注:“无晚岁、多丰年,喻必荣也。”《北史·杨侃传》:“亲朋劝其出仕, 侃 曰:‘苟有良田,何忧晚岁?但恨无才具耳。’”  ——《漢語大詞典》
登门(登門)dēng mén
(1).登龙门。 唐 韩愈 《叉鱼招张功曹》诗:“濡沫情虽密,登门事已辽。”
(2).上门,到对方住处。《旧唐书·李宗闵传》:“退迹者成后时之夫,登门者有迎吠之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然贫贱者与贵人交,足未登门,先怀惭怍。” 巴金 《探索集·长崎的梦》:“这次一到 东京 我便要求登门拜访。”  ——《漢語大詞典》
最 zuì《國語辭典》

最 [ zuì ]

  1. 至极。如:「最好」、「最大」、「最美」。《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褚少孙补西门豹传》:「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
  2. 凡、总计。《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最从高帝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石各三人。」汉·王符《潜夫论·实贡》:「最其行能,多不及中。」
  1. 菁华,居首要性的人或物。唐·司马札〈卖花者〉诗:「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出》:「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 。」
  1. 聚合。宋·陆游〈澹斋居士诗序〉:「最其诗,得三卷,属某为序。」
不才 bù cái
(1).没有才能。《左传·文公七年》:“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 唐 李山甫 《山中依韵答刘书记见赠》:“至道非内外,詎言才不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国猷》:“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无以自见。”
(2).指无才能者。《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明 文徵明 《还家志喜》诗:“清朝自是容疎嬾,明主何尝弃不才。”
(3).不成材。《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
(4).指不名誉。 宋 司马光 《论张方平第三状》:“今 方平 举措轻脱,震骇一方,传笑天下,不才之跡,章灼如此。”《红楼梦》第三二回:“如此看来,倒怕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
(5).对自己的谦称。 宋 王安石 《落星寺南康军江中》诗:“胜概唯诗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閒来。” 元 萨都剌 《寄沙郎中》诗:“不才瘦马走州县,君已落笔中书堂。”《老残游记》第十回:“不才往常见人读佛经,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无理之口头禪,常觉得头昏脑闷。”  ——《漢語大詞典》
萧萧(蕭蕭)xiāo xiāo
(1).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斾旌。” 晋 陶潜 《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唐 刘长卿 《王昭君歌》:“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 羌 笛声相和。” 宋 王安石 《试院中五绝句》之五:“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五:“云飘飘,水萧萧,一灯香火过闲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 杨子畏 ,居于 泗水 之滨。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月影下,树叶萧萧。”
(2).萧条;寂静。 晋 陶潜 《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 臣,俭笑 王孙 。” 唐 皎然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 詹同 《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茶烟裊裊笼禪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 《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白髮萧萧今已老,归閒堪守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亚哥斯 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欲去难。”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 高启 《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 江 云,萧萧旧巾屨。”
(6).萧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  ——《漢語大詞典》
华发(華髮)huá fà
(1).花白头发。《墨子·修身》:“华髮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宋 苏轼 《次韵韶守狄大夫》之一:“华髮萧萧老 遂良 ,一身萍掛海中央。” 清 周亮工 《次施尚白韵与陈伯玑》:“谁谓故人来,相顾无华髮。”
(2).指年老;老年人。《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伏维幕府初开,博选清英,华髮旧德,并为元龟。” 李贤 注:“华髮,白首也。” 唐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封昆季》诗:“晚途值 子玉 ,华髮同衰荣。”  ——《漢語大詞典》
映 yìng《國語辭典》

映 [ yìng ]

  1. 照射。南朝宋·謝靈運〈夜發石關亭〉詩:「亭亭曉月映,泠泠朝露滴。」《南史·卷一二·后妃傳下·陳後主沈皇后傳》:「每瞻視眄睞,光彩溢目,照映左右。」
  2. 光線照在物體反射出來。如:「倒映」。北周·庾信〈詠畫屏風詩〉二五首之五:「狹石分花逕,長橋映水門。」宋·陸游〈東湖新竹〉詩:「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淪漪。」
  1. 日光、光影。南朝梁·任昉〈落日泛舟東谿〉詩:「交柯溪易陰,反景澄餘映。」
金罍 jīn léi
(1).饰金的大型酒器。《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朱熹 集传:“罍,酒器。刻为云雷之象,以黄金饰之。”
(2).泛指酒盏。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青天白日花草丽,玉斝屡举倾金罍。” 许地山 《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我哀伤的金罍里只剩些残冰底融液,既不能醉人,又足以冻我齿牙。”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