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见杜牧疏狂,前绿梦里,谩蹙双眉翠。

董嗣杲宋代〕《湘月

莲幽竹邃,旧池亭几处,多爱君子。醉玉吹香还认取,忙里得闲标致。心逐云帆,情随烟笛,高会知谁继。宵筵会启,蓦然身外浮世。
因见杜牧疏狂,前绿梦里,谩蹙双眉翠。香满屏山春满几,炉拥麝焦禽睡。月落梅空,霜浓窗掩,两耳风起。艳歌终散,输他鹤帐寐。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杜牧疏狂绿双眉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杜牧 dù mù
(803-853)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黄、池、睦、湖诸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喜兵法,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有诗歌《郡斋独酌》《过华清宫》《泊秦淮》《山行》等名篇。赋以《阿房宫赋》最有名。有《樊川文集》。  ——《漢語大詞典》
疏狂 shū kuáng
亦作“疎狂”。亦作“踈狂”。 豪放,不受拘束。 唐 白居易 《代书诗寄微之》:“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宋 朱敦儒 《鹧鸪天·西都作》词:“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明史·沈鍊传》:“ 鍊 为人刚直,嫉恶如讐,然颇疎狂。每饮酒輒箕踞笑傲,旁若无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 招远 张于旦 ,性疎狂不羈。” 清 纳兰性德 《东西溟》诗:“廿载踈狂世未容,重来依旧寺门鐘。”  ——《漢語大詞典》
前 qián《國語辭典》

前 [ qián ]

  1. 在正面的、脸所向的一面。与「后」相对。如:「前门」、「前方」、「面前」。《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 次序在先的。如:「前三名」、「请大家坐到前排来。」
  3. 过去的、较早的。与「后」相对。如:「前天」、「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4. 已成历史的。如:「前清」、「前苏联」。
  5. 前任的简称。如:「前妻」、「前总理」。
  6. 未来的。如:「前程」、「前途」、「前景看好」。
  1. 向前走。如:「勇往直前」、「畏缩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绿 ( 綠 緑 ) lǜ/lù
绿 [ lǜ ]
     ◎ 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色。~叶。~灯。~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
绿 [ lù ]
     ◎ 义同(一),专用于某些名词:~林。~营(中国清代由汉人编成的武装,用绿旗作标志)。
梦 ( 夢 ) mèng
梦 [ mèng ]
  1. 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
  2. 做梦:~见。
  3. 比喻幻想或愿望:~想。
里 ( 裏 裡 ) lǐ《國語辭典》

里 [ lǐ ]

  1. 居所、居处。《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2. 街坊、巷弄。《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技。」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
  3. 故乡。如:「故里」。《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4. 今地方政府行政区域之一。在镇之下,邻之上,与村平行。
  5.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古代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今以一公里等于一千公尺。
  6. 内部。元·马致远〈四块玉·佐国心〉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通「里」。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谩 ( 謾 ) mán
谩 [ mán ]
     ◎ 欺骗,欺诳,蒙蔽:~欺。~语。~诞。~天~地。
蹙 cù《國語辭典》

蹙 [ cù ]

  1. 逼迫、逼近。《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夫角之末,蹙于脑而休于气。」《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2. 缩减。《诗经·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国蹙赋更重,人稀役弥繁。」
  3. 聚拢。《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4. 踩踏。宋·苏轼〈申王画马图〉诗:「扬鞭一蹙破霜蹄,万骑如风不能及。」通「蹴」。
  5. 踢。《礼记·曲礼上》:「以足蹙路驺,有诛。」通「蹴」。
  1. 恭敬的样子。《仪礼·士相见礼》:「始见于君,执挚至下,容弥蹙。」
双眉(双眉)
唐 徐安期 催妆 不须面上浑妆却,留著双眉待画人。
宋 苏轼 雍秀才画草虫八物 其八 鬼蝶 双眉卷铁丝,两翅晕金碧。
元 张养浩 游香山 茫然四顾动心魄,岚光荡秀浮双眉。  ——《骈字类编》
翠 cuì《國語辭典》

翠 [ cuì ]

  1. 翠鸟的简称。《文选·左思·蜀都赋》:「孔翠群翔,犀象竞驰。」
  2. 绿色的玉。参见「[[翡翠]]」条。如:「珠翠」。《文选·曹植·洛神赋》:「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驱。」
  3. 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深青色颜料。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词:「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4. 比喻美女、妓女。如:「倚翠偎红」、「翠绕珠围」。
  5. 姓。如汉代有翠鸳鸯。
  1. 用翠羽装饰的。如:「翠衾」、「翠旌」。《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张翠帷,建羽盖。」
  2. 青绿色的。如:「翠柏」、「翠楼」、「草木苍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