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知两轴非珠玉,深愧三缣恤旅途。
平曾〔唐代〕《留别薛仆射(薛平仆射出镇浙西主礼稍薄曾留诗讽之)》
梯山航海几崎岖,来谒金陵薛大夫。毛发竖时趋剑戟,
衣冠俨处拜冰壶。诚知两轴非珠玉,深愧三缣恤旅途。
明日过江风景好,不堪回首望勾吴。
衣冠俨处拜冰壶。诚知两轴非珠玉,深愧三缣恤旅途。
明日过江风景好,不堪回首望勾吴。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诚 ( 誠 ) chéng
诚 [ chéng ]
- 真心:~恳。~朴。~实。~挚。忠~。心悦~服。
- 实在,的确:~然。~有此事。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两轴(两轴)
唐 平曾 留别薛仆射 诚知两轴非珠玉,深愧三缣恤旅途。 ——《骈字类编》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形-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动-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珠玉 zhū yù
(1).珍珠和玉。泛指珠宝。《庄子·让王》:“事之以珠玉而不受。” 唐 李白 《大猎赋》:“六宫斥其珠玉。”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尝有閎宇崇楼,珠玉犬马,尊显胜於凡人。”
(2).小粒圆形的玉。《周礼·天官·玉府》:“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 孙诒让 正义:“此珠则当是小玉圆好如珠者,或亦琢玉为之,非蚌珠也。”
(3).比喻妙语或美好的诗文。《晋书·夏侯湛传》:“﹝ 湛 ﹞作《抵疑》以自广,其辞曰‘……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 唐 杜甫 《和贾至早朝》:“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一折:“妾身与相公成此亲事,或诗或词,求一首珠玉,以为后会张本。” 林伯渠 《赠续范亭》诗之一:“偶凭杯酒耀珠玉,尽有嘉言貽子孙。”
(4).比喻丰姿俊秀的人。《晋书·卫玠传》:“驃骑将军 王济 , 玠 之舅也,每见 玠 輒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5).喻俊杰,英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 王太尉 ,遇 安丰 、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 季胤 、 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清 周亮工 《郝敏公初度》诗:“ 郝公 舒啸处,嘉树晚能香……十载吾何事,犹堪珠玉旁。” ——《漢語大詞典》
(2).小粒圆形的玉。《周礼·天官·玉府》:“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 孙诒让 正义:“此珠则当是小玉圆好如珠者,或亦琢玉为之,非蚌珠也。”
(3).比喻妙语或美好的诗文。《晋书·夏侯湛传》:“﹝ 湛 ﹞作《抵疑》以自广,其辞曰‘……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 唐 杜甫 《和贾至早朝》:“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一折:“妾身与相公成此亲事,或诗或词,求一首珠玉,以为后会张本。” 林伯渠 《赠续范亭》诗之一:“偶凭杯酒耀珠玉,尽有嘉言貽子孙。”
(4).比喻丰姿俊秀的人。《晋书·卫玠传》:“驃骑将军 王济 , 玠 之舅也,每见 玠 輒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5).喻俊杰,英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 王太尉 ,遇 安丰 、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 季胤 、 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清 周亮工 《郝敏公初度》诗:“ 郝公 舒啸处,嘉树晚能香……十载吾何事,犹堪珠玉旁。” ——《漢語大詞典》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形-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愧 kuì/chŏu《國語辭典》
愧 [ kuì ]
動- 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如:「慚愧」、「愧不敢當」。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明·宋濂〈秦士錄〉:「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 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慚。《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
- 辜負、對不起。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 羞慚。如:「面有愧色」。
三缣(三缣)
唐书皇甫湜传裴度辟为判官度修福先寺将立碑求文于白居易湜怒曰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度谢之湜即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度赠以车马缯綵甚厚湜大怒曰自吾为顾况集序未尝许人今碑字三千字三缣何遇我薄邪度笑曰不羁之才也从而酬之 平曾留别薛仆射诗诚知两轴非珠玉深愧三缣恤旅途一唐庚初到惠州诗见 喙下 ——《骈字类编》
恤 xù《國語辭典》
恤 [ xù ]
动- 忧心、顾虑。《易经·晋卦·六五》:「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国语·周语上》:「勤恤民隐而除其害。」
- 怜悯。如:「体恤」、「怜恤」。唐·沈佺期〈移禁司刑〉诗:「司寇宜哀狱,台庭幸恤辜。」
- 赈济、救济。《周礼·地官·典瑞》:「珍圭以征守,以恤凶荒。」南朝梁·沈约〈南郊恩诏〉:「京师三县尤穷之民,详加赈恤。」
- 姓。如春秋时鲁有恤由。
旅途 lǚ tú
亦作“ 旅涂 ”。
(1).旅行途中。 唐 刘沧 《秋日寓怀》:“旅涂谁见客青眼,故国几多人白头。” 唐 张乔 《吴江旅次》诗:“旅途归计晚,乡树别年深。”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在他的脸上,从疲惫于旅途的脸上,隐隐地浮泛着最天真的表情。”
(2).喻人生的历程。《新华文摘》1981年第5期:“一个人能有他内心所崇拜的对象,总比无所寄托要幸运得多,从这一点上说,能够在生命的旅途中遇到你,就是生活给他的最大的恩赐了。” ——《漢語大詞典》
(1).旅行途中。 唐 刘沧 《秋日寓怀》:“旅涂谁见客青眼,故国几多人白头。” 唐 张乔 《吴江旅次》诗:“旅途归计晚,乡树别年深。”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在他的脸上,从疲惫于旅途的脸上,隐隐地浮泛着最天真的表情。”
(2).喻人生的历程。《新华文摘》1981年第5期:“一个人能有他内心所崇拜的对象,总比无所寄托要幸运得多,从这一点上说,能够在生命的旅途中遇到你,就是生活给他的最大的恩赐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