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徵立象,既济感文言。
楚镇惟黄岫,灵泉浴圣源。煎熬何处所,炉炭孰司存。
沙暖泉长拂,霜笼水更温。不疏还自决,虽挠未尝浑。
地启岩为洞,天开石作盆。常留今日色,不减故年痕。
阴焰潜生海,阳光暗烛坤。定应邻火宅,非独过焦原。
龙讶经冬润,莺疑满谷暄。善烹寒食茗,能变早春园。
及物功何大,随流道益尊。洁斋齐物主,疗病夺医门。
外秘千峰秀,旁通百潦奔。禅家休问疾,骚客罢招魂。
卧理黔川守,分忧汉主恩。惨伤因有暇,徒御诫无喧。
痒闷头风切,爬搔臂力烦。披榛通白道,束马置朱幡。
谢屐缘危磴,戎装逗远村。慢游登竹径,高步入山根。
崖巘差行灶,蓬茅过小轩。御寒增帐幕,甃影尽玙璠.
不与华池语,宁将浴室论。洗心过顷刻,浸发迨朝暾。
汗洽聊箕踞,支羸暂虎蹲。濯缨闲更入,漱齿渴仍吞。
气燠胜重絸,风和敌一尊。适来还蹭蹬,复出又攀援。
形秽忻除垢,神嚣喜破昏。明夷徵立象,既济感文言。
已阂眠沙麂,仍妨卧石猿。香驱蒸雾起,烟霿湿云屯。
破险更祠宇,凭高易庙垣。旧基绝仄足,新构忽行鹓.
胜地非无栋,征途遽改辕。贪程归路远,折政讼庭繁。
兴往留年月,诗成遗子孙。已镌东壁石,名姓寄无垠。
沙暖泉长拂,霜笼水更温。不疏还自决,虽挠未尝浑。
地启岩为洞,天开石作盆。常留今日色,不减故年痕。
阴焰潜生海,阳光暗烛坤。定应邻火宅,非独过焦原。
龙讶经冬润,莺疑满谷暄。善烹寒食茗,能变早春园。
及物功何大,随流道益尊。洁斋齐物主,疗病夺医门。
外秘千峰秀,旁通百潦奔。禅家休问疾,骚客罢招魂。
卧理黔川守,分忧汉主恩。惨伤因有暇,徒御诫无喧。
痒闷头风切,爬搔臂力烦。披榛通白道,束马置朱幡。
谢屐缘危磴,戎装逗远村。慢游登竹径,高步入山根。
崖巘差行灶,蓬茅过小轩。御寒增帐幕,甃影尽玙璠.
不与华池语,宁将浴室论。洗心过顷刻,浸发迨朝暾。
汗洽聊箕踞,支羸暂虎蹲。濯缨闲更入,漱齿渴仍吞。
气燠胜重絸,风和敌一尊。适来还蹭蹬,复出又攀援。
形秽忻除垢,神嚣喜破昏。明夷徵立象,既济感文言。
已阂眠沙麂,仍妨卧石猿。香驱蒸雾起,烟霿湿云屯。
破险更祠宇,凭高易庙垣。旧基绝仄足,新构忽行鹓.
胜地非无栋,征途遽改辕。贪程归路远,折政讼庭繁。
兴往留年月,诗成遗子孙。已镌东壁石,名姓寄无垠。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明夷 míng yí
(1).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易·明夷》:“明夷,利艰贞。” 孙星衍 集解引 郑玄 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京房 《易传》曰:‘贤者居明夷之世,知时而伤,或众在位,厥妖鸡生角。’”《宋书·孝义传·龚颖》:“臣闻运缠明夷,则艰贞之节显;时属栋挠,则独立之操彰。” 唐 李白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诗》序:“ 仲尼 旅人, 文王 明夷,苟非其时,圣贤低眉。” 清 魏源 《定军山武侯祠》诗:“明夷自正志,艰贞蒙大难。”
(2).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我自伤心人不见,访明夷,别有英雄泪。”
(3).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 鸣 ”。《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 李镜池 通义:“明夷,借为鸣鴺。”一说,即鸣雉。见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4).指太阳下山。《易·明夷》:“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 李镜池 通义:“明,指太阳。夷,灭。”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初若登天,光被俗表,末如入渊,明夷辉沦。”
(5).鸣弓。谓拉弓发射。《易·明夷》:“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 李镜池 通义:“明夷,鸣弓。”
(6).大弓。《易·明夷》:“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李镜池 通义:“明夷,大弓。”
(7).东方之国,日出处。《易·明夷》:“ 箕子 之 明夷 。利贞。”参阅 李镜池 《周易通义》。 ——《漢語大詞典》
(2).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我自伤心人不见,访明夷,别有英雄泪。”
(3).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 鸣 ”。《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 李镜池 通义:“明夷,借为鸣鴺。”一说,即鸣雉。见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4).指太阳下山。《易·明夷》:“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 李镜池 通义:“明,指太阳。夷,灭。”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初若登天,光被俗表,末如入渊,明夷辉沦。”
(5).鸣弓。谓拉弓发射。《易·明夷》:“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 李镜池 通义:“明夷,鸣弓。”
(6).大弓。《易·明夷》:“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李镜池 通义:“明夷,大弓。”
(7).东方之国,日出处。《易·明夷》:“ 箕子 之 明夷 。利贞。”参阅 李镜池 《周易通义》。 ——《漢語大詞典》
徵 zhǐ/zhēng《國語辭典》
徵 [ zhēng ]
動- 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 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
- 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 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 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 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徵 [ zhǐ ]
名-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 sol。《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立象 lì xiàng
取法万物形象。《易·繫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后汉书·曹褒传》:“《帝命验》曰:‘顺 尧 考德,题期立象。’” 李贤 注引 宋均 曰:“ 尧 巡省於 河 洛 ,得龟龙之图书。 舜 受禪后习 尧 礼,得之演以为《考河命》,题五德之期,立将起之象,凡三篇,在《中候》也。” 南朝 梁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书》:“夫阴阳陶气,刚柔赋性,圆首方足,容貌匪殊,惻隐耻恶,悠悠皆是……遂令惠人洁士,比性於毛羣;庶几之贤,同气於介族。立象之意,岂其然哉?” ——《漢語大詞典》
既济(既濟)jì jì
(1).《易》卦名。离下坎上。《易·既济》:“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孔颖达 疏:“济者,济渡之名,既者,皆尽之称。万事皆济,故以既济为名。”《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坎水阳德,从悲天悯人上起的,所以成了个既济之象;兑水阴德,从愤懣嫉妒上起的,所以成了个革象。”
(2).指皆济,已完。 郭沫若 《百花齐放》诗序:“这里有‘既济、未济’的味道,完了又没有完。” ——《漢語大詞典》
(2).指皆济,已完。 郭沫若 《百花齐放》诗序:“这里有‘既济、未济’的味道,完了又没有完。” ——《漢語大詞典》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動-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名-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文言 wén yán
(1).华美之言。《韩非子·说疑》:“文言多,实行寡。” 唐 马总 《意林》卷一:“文言华世,不中利民。”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文言美辞,列於章句。”
(2).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对“质言”而言。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八节:“散文分质言、文言两体。质言如《周书》《大诰》《康诰》《酒诰》等篇,直录 周公 口语,辞句质朴,不加文饰……文言如《周书·洪范》、《顾命》以及《仪礼》十七篇,都是史官精心制作,条理细密,文字明白。”
(3).文章。《北史·元伟传》:“及 尉迟迥 伐 蜀 ,以 伟 为司録,书檄文言,皆 伟 所为。” 唐 梁肃 《修禅道场碑》:“汝,吾徒也,盍纪於文言,刻诸金石。” 章炳麟 《文学总略》:“凡感于文言者,在其得我心。”
(4).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蔡元培 《在国语传习所的演说》:“文言上还有例句,如‘尔无我诈,我无尔虞’等。” 巴金 《家》五:“白话信虽然据她的母亲说是‘比文言拖长了许多,而且俗不可耐’,但是她近来却喜欢写白话信,而且写得很工整。” ——《漢語大詞典》
(2).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对“质言”而言。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八节:“散文分质言、文言两体。质言如《周书》《大诰》《康诰》《酒诰》等篇,直录 周公 口语,辞句质朴,不加文饰……文言如《周书·洪范》、《顾命》以及《仪礼》十七篇,都是史官精心制作,条理细密,文字明白。”
(3).文章。《北史·元伟传》:“及 尉迟迥 伐 蜀 ,以 伟 为司録,书檄文言,皆 伟 所为。” 唐 梁肃 《修禅道场碑》:“汝,吾徒也,盍纪於文言,刻诸金石。” 章炳麟 《文学总略》:“凡感于文言者,在其得我心。”
(4).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蔡元培 《在国语传习所的演说》:“文言上还有例句,如‘尔无我诈,我无尔虞’等。” 巴金 《家》五:“白话信虽然据她的母亲说是‘比文言拖长了许多,而且俗不可耐’,但是她近来却喜欢写白话信,而且写得很工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