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江神一起鞭石梁,联络二十二省成一疆,朝轶大秦、暮扶桑!
洪繻〔清代〕《自岳州巴江下水,破晓至武昌,望汉阳、入汉口即目》
驳霞满天天色紫,五云台阁天中起。继以海市虚无间,蜃楼复在空明里。
凌霄万汇天机悬,火布水锦风轮旋。珊瑚玳瑁万家饰,虹栈星房九气鲜。
江光烂漫群龙戏,乃是千舟万舟至。叆叇三湘七泽天,缤纷四海五湖地。
汉阳、武昌夹岸长,东西南北控中央。安得江神一起鞭石梁,联络二十二省成一疆,朝轶大秦、暮扶桑!
呜呼我歌未罢开曙光,天苍苍兮江茫茫。愿乘槎兮出大荒!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名-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 姓。如汉代有安成。
-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 加上。如:「安罪名」。
-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江神 jiāng shén
传说中的江水之神。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作三石人立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月峡猿啼,江神牛鬭。” 宋 杨万里 《仲冬诏追造朝供尚书郎职舟行阻风清泥》诗之三:“江神风伯战方酣,北浪吹翻总向南。” ——《漢語大詞典》
一起 yì qǐ
(1).一旦发生;一旦兴起。 汉 刘向 《说宛·敬慎》:“是犹秋蓬恶於根本而美於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南齐书·孝义传论》:“浇风一起,人伦毁薄。”《旧唐书·马周传》:“凡修政教,当修之於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无益也。”
(2).谓一旦崛起。 明 何景明 《王右丞诗集序》:“ 右丞 以清婉峭拔之才,一起而绰然名世。”
(3).副词。一齐;一同。 宋 苏轼 《乞修表忠观及坟庙状》:“盖为庙宇旧屋间架,元造广大,一百餘年不曾修治,例皆损塌,须得一起修葺,稍可完补。”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是早已併屋子一起卖给 朱文公 的子孙了。” 吴伯箫 《记一辆纺车》:“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 延安 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 兰家坪 了。”
(4).表示同一个处所。常用于“到”、“在”之后。 老舍 《正红旗下》九:“这样,手指和飞快的刀碰到一起,就难免流点血什么的。” 姚雪垠 《长夜》二:“他转了一下头,向同伴们瞟了一眼,恰巧和 芹生 的惶恐的眼光碰在一起。”
(5).表数量。一件;一次。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我将这文卷看几宗咱,一起犯人 竇娥 ,将毒药致死公公。” 清 李渔 《风筝误·梦骇》:“巡夜的更夫,捉到一起姦情,请老爷发落。”如:我们严肃处理了这一起停产事故。
(6).一群,一伙。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四折:“ 张千 ,将 安柱 一起都与我拿上厅来者。”《红楼梦》第五三回:“一面説着,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九章:“原来一起一起的流氓,自第二天起,就开始跑到书店来起哄、寻开心。”
(7).一共。 张天翼 《皮带》:“ 炳生 先生每月的收入一起有四十五块两毛五了。”如:这几件衣服一起多少钱?8.犹一阵。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妯娌》:“ 赵二妈 还呆呆的坐在床沿上,还是在这么掉过来喜欢一起,倒过去忧愁一阵。” ——《漢語大詞典》
(2).谓一旦崛起。 明 何景明 《王右丞诗集序》:“ 右丞 以清婉峭拔之才,一起而绰然名世。”
(3).副词。一齐;一同。 宋 苏轼 《乞修表忠观及坟庙状》:“盖为庙宇旧屋间架,元造广大,一百餘年不曾修治,例皆损塌,须得一起修葺,稍可完补。”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是早已併屋子一起卖给 朱文公 的子孙了。” 吴伯箫 《记一辆纺车》:“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 延安 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 兰家坪 了。”
(4).表示同一个处所。常用于“到”、“在”之后。 老舍 《正红旗下》九:“这样,手指和飞快的刀碰到一起,就难免流点血什么的。” 姚雪垠 《长夜》二:“他转了一下头,向同伴们瞟了一眼,恰巧和 芹生 的惶恐的眼光碰在一起。”
(5).表数量。一件;一次。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我将这文卷看几宗咱,一起犯人 竇娥 ,将毒药致死公公。” 清 李渔 《风筝误·梦骇》:“巡夜的更夫,捉到一起姦情,请老爷发落。”如:我们严肃处理了这一起停产事故。
(6).一群,一伙。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四折:“ 张千 ,将 安柱 一起都与我拿上厅来者。”《红楼梦》第五三回:“一面説着,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九章:“原来一起一起的流氓,自第二天起,就开始跑到书店来起哄、寻开心。”
(7).一共。 张天翼 《皮带》:“ 炳生 先生每月的收入一起有四十五块两毛五了。”如:这几件衣服一起多少钱?8.犹一阵。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妯娌》:“ 赵二妈 还呆呆的坐在床沿上,还是在这么掉过来喜欢一起,倒过去忧愁一阵。” ——《漢語大詞典》
鞭石 biān shí
(1).《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晋 伏琛 《三齐略记》:“ 始皇 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 城阳 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后遂以“鞭石”为神助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 宋 苏轼 《两桥诗·西新桥》:“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 元 陈樵 《蔗庵赋》:“ 秦 人鞭石而望洋, 谢娥 入海而增喟。” 明 王世贞 《太和即事》诗之一:“路疑鞭石就,室似凿空悬。”
(2).相传 难留城 (今 湖北 宜昌 )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两块大石,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调,百姓便进洞祈福。天旱则鞭打阴石得雨,雨多则鞭打阳石天晴。事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后作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和乐仪同苦热》:“鞭石未成雨,鸣鳶不起风。” 唐 杜甫 《雷》之二:“暴尪或前闻,鞭石非稽古。” ——《漢語大詞典》
(2).相传 难留城 (今 湖北 宜昌 )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两块大石,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调,百姓便进洞祈福。天旱则鞭打阴石得雨,雨多则鞭打阳石天晴。事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后作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和乐仪同苦热》:“鞭石未成雨,鸣鳶不起风。” 唐 杜甫 《雷》之二:“暴尪或前闻,鞭石非稽古。” ——《漢語大詞典》
梁 liáng《國語辭典》
梁 [ liáng ]
名- 桥。如:「桥梁」。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河梁幸未拆,枝撑声窸窣。」
- 架在柱上,用来支撑屋顶的横木。如:「栋梁」、「余音绕梁」。《后汉书·卷六二·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 物体隆起的部分。如:「脊梁」、「鼻梁」、「山梁」。《文明小史·第九回》:「(傅知府)穿了一件家人们的长褂子,一双双梁的鞋子,不坐轿子。」
- 朝代名:➊ 南朝萧衍所建(西元502~556)。建都建康。参见「南朝 」条。➋ 见 「后梁」条。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梁益。
联络(聯絡)lián luò
(1).互相衔接。 唐 秦韬玉 《贵公子行》诗:“主人功业传国初,六亲联络驰朝车。”《新唐书·韦云起传》:“ 启民可汗 以二万骑受节度。 云起 使离为二十屯,屯相联络,四道并引。” 元 周权 《接竹引泉》诗:“引兹一线秋,高下穿林梢,联络裊相拄,旋折不辞劳。”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观 崇明 诸沙、 舟山 诸山,各相联络,是造物者特设此险,以迂海贼入寇之路。”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琉璃厂店》:“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籤,千门联络。”
(2).彼此接上关系;笼络。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姚干父杂文》:“﹝猩猩﹞嗜酒喜屐,人以其所嗜陈野外而联络之。”《明史·王允成传》:“当 天启 初,东林方盛。其主张联络者,率在言路。”《儒林外史》第四五回:“论起理来,这几位乡先生,你们平日原该联络。” 清 许旭 《闽中纪略》:“制府意欲出离虎穴,联络声势,以俟靖藩举动,徐为图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其主要原因,全在出版者之与官场有无联络。”
(3).组合。多指字句篇章。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 清 戴名世 《〈唐宋八大家文选〉序》:“於是閒昼无事,乃执笔为著明其指归与夫起伏呼应联络宾主抑扬离合伸缩之法,务使览者一望而得之。” 徐念慈 《〈小说林〉缘起》:“事蹟繁,格局变,人物则忠奸贤愚并列,事蹟则巧絀奇正杂陈,其首尾联络,映带起伏,非有大手笔、大结构、雄於文者,不能为此。” ——《漢語大詞典》
(2).彼此接上关系;笼络。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姚干父杂文》:“﹝猩猩﹞嗜酒喜屐,人以其所嗜陈野外而联络之。”《明史·王允成传》:“当 天启 初,东林方盛。其主张联络者,率在言路。”《儒林外史》第四五回:“论起理来,这几位乡先生,你们平日原该联络。” 清 许旭 《闽中纪略》:“制府意欲出离虎穴,联络声势,以俟靖藩举动,徐为图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其主要原因,全在出版者之与官场有无联络。”
(3).组合。多指字句篇章。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 清 戴名世 《〈唐宋八大家文选〉序》:“於是閒昼无事,乃执笔为著明其指归与夫起伏呼应联络宾主抑扬离合伸缩之法,务使览者一望而得之。” 徐念慈 《〈小说林〉缘起》:“事蹟繁,格局变,人物则忠奸贤愚并列,事蹟则巧絀奇正杂陈,其首尾联络,映带起伏,非有大手笔、大结构、雄於文者,不能为此。” ——《漢語大詞典》
二 èr《國語辭典》
二 [ èr ]
名- 介于一和三之间的自然数。如:「一、二、三……。」大写作「贰」,阿拉伯数字作「2」。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次序排第二的。如:「第二名」。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褭褭十三余,荳蔻梢头二月初。」
- 不专一的、两样的。《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其子有二心,故废之。」《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卫大经传》:「卓然高行,口无二言。」
- 改变。《左传·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 并比。《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十二 shí èr
(1).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 齐 得十二焉。” 裴骃 集解引 苏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漢語大詞典》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漢語大詞典》
省 shěng/xǐng《國語辭典》
省 [ shěng ]
名- 古代的一种行政机构名称。如:「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 地方行政区域的名称之一。在县之上。如:「台湾省」、「福建省」。
- 宫禁。《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官统领禁省,汉家故事。」
- 节约。如:「节省」。《西游记·第四七回》:「你这等家业,也亏你省将起来的。」
- 减少、去掉。如:「省去一道不必要的手续。」
- 不要、休要。宋·黄庭坚〈江城子·画堂高会酒阑珊〉词:「倩人传语问平安。省愁烦,泪休弹。」元·孟汉卿《魔合罗·楔子》:「你可便省烦恼,莫伤怀。」
省 [ xǐng ]
动- 检讨、审察。如:「内省」、「反省」。《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 探望、问候。如:「晨昏定省」。《红楼梦·第八三回》:「前儿贵妃娘娘省亲回来,我们还亲见他带了几车金银回来。」
- 明了、领悟。《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为他人言,皆不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虽然是眼角儿传情,喒两个口不言,心自省。」
- 考校。《礼记·中庸》:「日省月试。」
- 记得、记住。如:「记省」。元·孙仲章《勘头巾·楔子》:「全不省上青骢,只记得金钟漫捧,直劝我吃的到喉咙。」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动-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 姓。如汉代有成瑨。
-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名-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 概括。如:「一般來說」。
-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疆 jiāng/qiáng《國語辭典》
疆 [ jiāng ]
名- 土地的界限、边界。如:「疆界」。《诗经·小雅·信南山》:「疆埸翼翼,黍稷彧彧。」《礼记·曲礼下》:「大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有献。」
- 国土。如:「疆域」、「异疆」。宋·苏轼〈生擒西蕃鬼章奏告〉:「恭行天诛,非贪尺寸之疆。」
- 极限、止境。如:「万寿无疆」。《易经·坤卦·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 姓。如汉代有疆华。
- 划分界限。《诗经·大雅·绵》:「迺疆迺理,迺宣迺亩。」《宋书·卷六四·何承天传》:「良守疆其土田,骁帅振其风略。」
朝 zhāo/cháo《國語辭典》
朝 [ zhāo ]
名- 早晨。如:「春朝」。《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 日、天。如:「有朝一日」、「成功在今朝」。《孟子·告子下》:「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 有活力的。如:「朝氣蓬勃」。
朝 [ cháo ]
動- 古代見人皆稱「朝」。多用於卑見尊、下見上。如臣下進見君長、晚輩問候長輩。諸侯相拜見也稱為「朝」。《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將朝王。」
- 參拜神明。如:「朝聖」、「朝山」。《花月痕·第三回》:「前年三月初三夜,忽來與我作別,說要去南海朝觀音。」
- 對、向。如:「朝東」、「朝前」。
- 舊時君王聽政、辦事的地方。如:「朝廷」。《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
- 某一世系帝王的統治時期,或某位君王的統治時期。如:「漢朝」、「唐朝」、「崇禎朝」。
-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轶 ( 軼 ) yì
轶 [ yì ]
- 超过:~伦(超过同辈)。~才(出众的才能)。~材(不平凡的人才)。
- 散失:~事。~闻。
- 古同“溢”,充满而流出。
大秦 dà qín
古国名。又名 犁靬 、 海西 。古代 中国 史书对 罗马帝国 的称呼。 汉和帝 永元 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 班超 遣 甘英 使 大秦 ,至 条支 ,临海而回。 桓帝 延熹 九年(公元166年) 大秦 皇帝 安敦 遣使来 中国 。公元395年 罗马帝国 分裂后,以 大秦 称 东罗马帝国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 大秦国 ﹞以在海西,亦曰 海西国 ……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 大秦 。” ——《漢語大詞典》
暮 mù《國語辭典》
暮 [ mù ]
名- 傍晚、太阳将落的时候。如:「日暮」。唐·杜甫〈石壕吏〉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天晚的。如:「暮烟」、「暮色」。
- 晚、将尽的。如:「暮年」、「暮春」、「天寒岁暮」。
- 衰颓的。如:「暮气沉沉」。
扶桑 fú sāng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漢語大詞典》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