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鼓吹何喧阗,商航贾舶相往旋。

韩上桂明代〕《广州行呈方伯胡公

踰岭以南多高山,形势大类函谷关。天生列嶂真奇绝,苍梧大庾如连环。

连环翠削芙蓉片,千山万水开乡县。析水津通牛女躔,牂牁道绕南溟甸。

广州地势沃且平,石羊永奠桑麻成。春风蚤到尉佗郭,旭日朝看陆贾城。

陆贾城中十万家,尉佗郭里七香车。闾阎扑地流清吹,观阁连天带彩霞。

彩霞下湛胥江浒,紫气远薄东南土。当年左纛竞繁华,至今越秀盘歌舞。

烟市繁华宛洛同,如花越女何丰茸。扶留嚼后唇如血,茉莉妆残髻转慵。

二月斗春草,惜芳人美好。五月竞龙舟,靓服盼中流。

东连浴日观,西上弄珠楼。看花问虞苑,沉钓引金牛。

丹荔黄橙珍果错,蔗浆密饵银盘络。西樵茗煮碧云泉,罗浮春动红螺杓。

江边鼓吹何喧阗,商航贾舶相往旋。珊瑚玳瑁倾都市,象齿文犀错绮筵。

合浦明珠连乘照,日南火布经宵燃。别有声名照寰宇,人物中州堪比数。

张崔伟节耀星辰,丘梁瑰业雄终古。悲歌慷慨眇燕齐,委佩从容袭邹鲁。

郁水神洲岂偶然,乡里衣冠不乏贤。投笔岂无定远志,请缨还拟终军年。

愚生僻处东南隅,因攀八桂滞番禺。勿言泽国无奇士,愿附鹏飞达汉衢。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江边鼓吹喧阗贾舶往旋

江边(江边)
唐 李嘉祐 伤吴中 舞袖朝欺陌上春,歌声夜怨江边月。
唐 戴叔伦 宿灌阳滩 十月江边芦叶飞,灌阳滩冷上舟迟。
唐 王涯 琴曲歌辞 蔡氏五弄 游春曲二首 其一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唐 姚合 送崔约下第归扬州 江边道路多苔藓,尘土无由得上衣。
唐 王建 道中寄杜书记 西南东北暮天斜,巴字江边楚树花。
唐 李商隐 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
唐 李咸用 寄修睦上人 江边月色到岩前,此际心情必相似。
唐 司空图 自郧乡北归 回避江边同去雁,莫教惊起错南飞。
唐 郑谷 慈恩寺偶题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唐 张乔 七松亭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唐 罗隐 巫山高 暮洒朝行何所之,江边日月情无尽。  ——《骈字类编》
鼓吹 gǔ chuī
(1).即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曲。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我国古代民族 北狄 。 汉 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短簫鐃歌,军乐也。 黄帝 使 岐伯 所作也。所以建武扬德,风劝战士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则令凯歌者也。 汉 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羣臣。短簫鐃歌,鼓吹一章耳,亦以赐有功诸侯。” 南朝 梁 沈约 《梁鼓吹曲十二首》诗序:“鼓吹, 宋 齐 并用 汉 曲,又 克庭 用十六曲, 梁祖 乃去四曲,合日时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 宋 姜夔 《圣宋铙歌鼓吹曲十四首》诗序:“臣闻鐃歌者, 汉 乐也。殿前谓之鼓吹,军中谓之骑吹。” 明 杨慎 《升庵诗话·方泽杜常》:“观者不知其误,何耶?《鼓吹》之选,皆晚 唐 之最下者。”参阅《宋书·乐志一》
(2).演奏乐曲。《东观汉记·段熲传》:“ 熲 乘轻车,介士鼓吹。” 唐 沈亚之 《湘中怨解》:“有弹弦鼓吹者,皆神仙娥眉。”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内鼓吹开门介。”
(3).演奏乐曲的乐队。《后汉书·杨震传》:“及葬,又使侍御史持节送丧,兰臺令史十人,发羽林骑轻车介士,前后部鼓吹,又勑驃骑将军官属司空法驾,送至旧塋。” 宋 司马光 《论董淑妃谥议策礼札子》:“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於妇人。唯 唐 平阳公主 有举兵佐 高祖 定天下之功,方给鼓吹。”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进春》:“立春日,各省会府州县卫遵制鞭春。京师除各署鞭春外,以綵绘按图经製芒神土牛,舁以綵亭,导以仪仗鼓吹。”
(4).鼓吹声;乐曲声。 唐 李山甫 《陪郑先辈华山罗谷访张隐者》诗:“谷风闻鼓吹,苔石见文章。” 清 孙枝蔚 《水叹》诗之四:“前有达官坐巨艑,鼓吹能使两耳聋。”
(5).比喻蛙鸣声。 唐 杨收 《咏蛙》:“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復问官私。” 元 张可久 《满庭芳·山居》曲:“尘埃野马,风波海鸥,鼓吹池蛙。”
(6).谓阐发意义,引申为羽翼,辅佐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孙兴公 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 刘孝标 注:“言此五赋是经典之羽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此盖诗中鼓吹,名下笙簧。” 明 吴承恩 《贺总制梅林胡公奏捷障词》:“恭惟臺下,政府羽仪,儒林鼓吹,巖廊柱石,宇庙津梁。”
(1).宣扬;宣传。 唐 杜甫 《进〈雕赋〉表》:“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至於沉鬱顿挫,随时敏捷,而 扬雄 、 枚皋 之流,庶可跂及也。”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朱楚生》:“班中脚色,足以鼓吹 楚生 者,方留之,故班次愈妙。” 朱自清 《民众文学的讨论》:“鼓吹固然要紧,实行更为要紧;空言鼓吹,尽管起劲,又有何用!”
(2).吹嘘;吹捧。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序》:“后得 于鳞 所与 殿卿 书云:‘ 姑苏 梁生 出《巵言》以示,大较俊语辨博,未敢大尽。英雄欺人,所评当代诸家,语如鼓吹,堪以捧腹矣。’” 章炳麟 《〈革命军〉序》:“卒其行事,乃相繆戾如彼!材者张其角牙以覆宗国,其次即以身家殉 满洲 ,乐文采者,则相与鼓吹之。” 陈毅 《鲁南大捷》诗:“快速部队走如飞, 印 缅 归来自鼓吹。”
(3).引申为捧场,怂恿。 孙芋 《妇女代表》:“没有你们这帮姑娘们老鼓吹,你嫂子当代表也不能这样心盛。”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喧阗(諠闐)xuān tián
亦作“ 喧填 ”。亦作“ 喧嗔 ”。 喧哗,热闹。 唐 杜甫 《盐井》诗:“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 宋 苏轼 《竹枝歌》:“水滨击鼓何喧闐,相将扣水求 屈原 。”《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即今清明时候, 金明池 上,士女喧闐,游人如蚁。”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金山夜戏》:“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一本作“ 喧嗔 ”。 清 黄景仁 《入市》诗:“喧填騶从除道来,呼声直欲缘云上。” 李大钊 《上海的童工问题》:“有些小孩子,在喧阗的机器声中,被放在摇篮中,或睡或醒。”
喧哗拥挤。 唐 陆乔 引 沈青箱 《过台城感旧》:“繁华今寂寞,朝市昔諠闐。”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凡新婚者,却扇之夕,亲朋杂沓,呼笑諠闐,谓之闹房。”  ——《漢語大詞典》
商 shāng《國語辭典》

商 [ shāng ]

  1. 做生意的人。如:「布商」、「米商」。汉·王充《论衡·偶会》:「富家之商,必夺贫室之财。」
  2. 做生意的事业。如:「经商」、「习商」。
  3. 五音之一。音调清劲而凄怆。如:「宫、商、角、征、羽。」
  4. 朝代名。参见「商朝 」条。
  5. 算术中某数以他数除之,所得的值称为「商」。如:「六除以三的商为二。」
  6. 姓。如春秋时魏国有商鞅。
  1. 讨论、计划。《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勤劳而至,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镜花缘·第六六回》:「国舅又再再苦劝,无奈若花心如铁石,竟无一字可商。」
  1. 秋天的。古人以秋天肃杀之气与商声凄怆悲凉之音相符,故称秋为商。《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商风肃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长。」唐·孟郊〈秋怀〉诗一六首之七:「商虫哭衰运,繁响不可寻。」
航 háng《國語辭典》

航 [ háng ]

  1. 舟、船。《文選·左思·吳都賦》:「於是乎長鯨吞航,修鯢吐浪。」元·馬致遠〈壽陽曲·遠浦帆歸〉曲:「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
  2. 連舟而成的浮橋。《淮南子·氾論》:「古者大川名谷,衝絕道路,不通往來也,乃為窬木方版以為舟航。」
  1. 船、飛機等的行走。如:「領航」、「巡航」、「導航」。唐·韓愈〈答張徹〉詩:「疊雪走商嶺,飛波航洞庭。」
贾舶(賈舶)jiǎ bó
商船。 宋 周邦彦 《汴都赋》:“ 越 舲 吴 艚,官艘贾舶。”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元祐 间, 明州 士人 陈生 ,附贾舶泛海,遇风,引至一岛,见有精舍,金碧明焕。” 苏曼殊 《绛纱记》:“乃背吾婶,附贾舶南行,于今三年矣。”  ——《漢語大詞典》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1.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1.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1.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1.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2.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3.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4.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1.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2. 职官名:➊ ​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4.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往旋 wǎng xuán
往复回旋。 南朝 梁 江淹 《杂三言·悦曲池》:“暮云兮十里,朝霞兮千尺;千尺兮緜緜,青气兮往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