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纳兰性德清代〕《琵琶仙·中秋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花径迷藏梧叶

花径(花徑)huā jìng
花间的小路。 南朝 梁 庾肩吾 《和竹斋》:“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 唐 李端 《暮春寻终南柳处士》诗:“入溪花径远,向岭鸟行迟。” 明 谢谠 《四喜记·花亭佳偶》:“花径尘芳,浅印花鞋小。” 冯雪峰 《雪峰寓言·狗和蔷薇》:“狗在花径中走来走去,怕迷失路途。”  ——《漢語大詞典》
里 ( 裏 裡 ) lǐ《國語辭典》

里 [ lǐ ]

  1. 居所、居处。《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2. 街坊、巷弄。《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技。」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
  3. 故乡。如:「故里」。《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4. 今地方政府行政区域之一。在镇之下,邻之上,与村平行。
  5.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古代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今以一公里等于一千公尺。
  6. 内部。元·马致远〈四块玉·佐国心〉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通「里」。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戏 ( 戲 ) xì/hū
戏 [ xì ]
  1. 玩耍:游~。儿~。嬉~。~豫(嬉游逸乐)。二龙~珠。
  2. 嘲弄,开玩笑:~言。~弄。~谑(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
  3. 戏剧,也指杂技:一出~。黄梅~。看~。演~。皮影~。
戏 [ hū ]
  1. 〔於()~〕同“呜呼”。
捉 zhuō《國語辭典》

捉 [ zhuō ]

  1. 握住、拿。如:「捉襟见肘」。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2. 逮捕、抓住。如:「捕捉」、「活捉」、「捉贼」、「捕风捉影」、「猫捉老鼠」。
  3. 戏弄。如:「捉弄」。
迷藏 mí cáng
(1).游戏名。蒙目相捉或寻找躲藏者的游戏。也称捉迷藏。 唐 杜牧 《扬州》诗之一:“ 煬帝 雷塘 土,迷藏有旧楼。” 冯集梧 注引《致虚杂俎》:“ 明皇 与 玉真 恒于皎月之下,以锦帕裹目,在方丈之间,互相捉戏,谓之捉迷藏。” 宋 秦观 《宴桃源》词:“去岁迷藏花柳,恰恰如今时候。” 俞锷 《无题》诗:“射覆酒浮银凿落,迷藏花舞玉玲瓏。”
(2).犹退隐。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移竹 淇园 下,买花 洛水 阳。风烟二十年,花竹可迷藏。” 宋 魏了翁 《鹧鸪天·次韵李参政壁朝阳阁落成》词:“买花移竹且迷藏,九重閶闔开黄道,未信低回两鬢霜。”
(3).指底细。 宋 辛弃疾 《朝中措》词:“长怪春归何处,谁知箇里迷藏。”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惹 rě《國語辭典》

惹 [ rě ]

  1. 招引。《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只因清明都来西湖上闲翫,惹出一场事来。」明·汤显祖《紫钗记·第一三出》:「坐云霞飘飖半天,惹人处行光一片。」
  2. 牵挂。唐·李贺〈昌谷北园新笋〉诗四首之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3. 染上、沾著。《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我就是『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4. 冒犯。《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阿姆我又不惹你。」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只是我那媳妇儿气性最不好惹的。」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萧 ( 蕭 ) xiāo
萧 [ xiāo ]
  1. 即“艾蒿”。
  2.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然。~瑟。~索。~飒。~森。~骚。~疏。~条。
  3. 〔~~〕a.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兮易水寒”;b.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4. 〔~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
  5. 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井 jǐng《國語辭典》

井 [ jǐng ]

  1. 為汲水而挖掘的深洞。如:「水井」、「枯井」。《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
  2. 像井的坑洞。如:「鹽井」、「油井」。
  3. 人口聚居的地方。如:「市井」。《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從之。」唐·陳子昂〈謝賜冬衣表〉:「三軍協慶,萬井相歡。」
  4. 家鄉。如:「鄉井」、「離鄉背井」。
  5. 周代田制以百畝為一井。參見「井田 」條。
  6.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坎(☵)​上。表示君子修德,終始無變之象。
  7. 姓。如明代有井源。
  1. 整齊的樣子。如:「井井有條」。
梧叶(梧叶)
元 王恽 春夜独坐 寂寞小窗云影薄,隔帘梧叶雨声乾。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