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纵 ( 縱 ) zòng/zǒng
纵 [ zòng ]
- 放:~虎归山。~火。
- 放任;不拘束:放~。~目四望。~情。~观全局。
- 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身。
- 即使:~然。~使。~令。
- 竖,直,南北的方向,与“横”相对:~横交错。~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贯。~深。
- 起皱纹:~花(用有皱纹的纸做成的花)。这张纸都~了。
- 指连队编制上的“纵队”。
- 急遽的样子:“丧事欲其~~尔”。
一苇(一葦)yī wěi
《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孔颖达 疏:“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后以“一苇”为小船的代称。《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 长江 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 宋 苏轼 《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一:“那无一苇航,繁念空悠悠。”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诗:“日午潮回擢东指,顺流一苇如轻鸥。”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所如 suǒ rú
所往。 宋 苏轼 《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明 陈子龙 《钓竿行》:“风雷在鳞甲,浩然纵所如。” ——《漢語大詞典》
凌 líng《國語辭典》
凌 [ líng ]
名- 積冰。《文選·張衡·思玄賦》:「魚矜鱗而并凌兮,鳥登木而失條。」唐·李善·注:「凌,冰也。」
- 姓。如唐代有凌準。
- 登、升。唐·李白〈書情題蔡舍人雄〉詩:「凌山採芳蓀,愧無橫草功。」
- 駕、乘。《文選·張衡·思玄賦》:「凌驚雷之砊礚兮,弄狂電之淫裔。」唐·李善·注:「凌,乘也。」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踰越、超過。《呂氏春秋·仲秋紀·論威》:「雖有江河之險則凌之,雖有大山之塞則陷之。」北齊·顏之推〈古意〉詩二首之一:「作賦凌屈原,讀書誇左史。」通「陵」。
- 逼近、壓倒。《文選·曹植·白馬篇》:「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 欺侮、侵犯。《楚辭·屈原·九歌·國殤》:「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漢·王逸·注:「凌,犯也。」唐·柳宗元〈駁復仇議〉:「讎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
万 ( 萬 ) wàn/mò《國語辭典》
万 [ mò ]
- 參見「万俟 」條。
顷之(頃之)qǐng zhī
(1).不久。《史记·田单列传》:“顷之, 燕昭王 卒, 惠王 立,与 乐毅 有隙。”《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顷之,言无几何时。”《新唐书·张镒传》:“顷之,与 吐蕃 相 尚结赞 盟 清水 ,约牛马为牲。” 章炳麟 《谢本师》:“顷之,以事游 臺湾 。”
(2).片刻,一会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 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 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一日见三奇客,共持麪饭至,索其酒饮。饮竟而去。顷之,有人来云见三鬼酣醉於林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顷之,鼓又作,两蝶飞集 余 冠。” ——《漢語大詞典》
(2).片刻,一会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 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 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一日见三奇客,共持麪饭至,索其酒饮。饮竟而去。顷之,有人来云见三鬼酣醉於林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顷之,鼓又作,两蝶飞集 余 冠。” ——《漢語大詞典》
茫然 máng rán
亦作“ 芒然 ”。
(1).广阔无边的样子。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道中》诗之三:“茫然荒野中,举目皆凛素。” 唐 雍陶 《送宜春裴明府之任》诗:“南行春已满,路半水茫然。” 宋 苏轼 《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模糊不清的样子;无所知的样子。《庄子·盗跖》:“目芒然无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初读《庄子》‘螝二首……’茫然不识此字何音。” 唐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诗:“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明 宗伦 《旅怀》诗:“ 东吴 隔千里,归计尚茫然。” 杨朔 《印度情思》:“他不是茫然前进,他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
(3).犹惘然。失意的样子。《庄子·说剑》:“﹝ 赵文王 ﹞芒然自失。”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明 李贽 《与梅衡湘书》:“ 丘长孺 书来,云翁有老态,令人茫然。”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他若有所失的懒散的坐在河岸的石上,双眼茫然的望着远处。”
(4).急遽貌。茫,通“ 忙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姓》:“ 刘 茫然改容,呐呐歛手而退。” ——《漢語大詞典》
(1).广阔无边的样子。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道中》诗之三:“茫然荒野中,举目皆凛素。” 唐 雍陶 《送宜春裴明府之任》诗:“南行春已满,路半水茫然。” 宋 苏轼 《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模糊不清的样子;无所知的样子。《庄子·盗跖》:“目芒然无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初读《庄子》‘螝二首……’茫然不识此字何音。” 唐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诗:“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明 宗伦 《旅怀》诗:“ 东吴 隔千里,归计尚茫然。” 杨朔 《印度情思》:“他不是茫然前进,他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
(3).犹惘然。失意的样子。《庄子·说剑》:“﹝ 赵文王 ﹞芒然自失。”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明 李贽 《与梅衡湘书》:“ 丘长孺 书来,云翁有老态,令人茫然。”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他若有所失的懒散的坐在河岸的石上,双眼茫然的望着远处。”
(4).急遽貌。茫,通“ 忙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姓》:“ 刘 茫然改容,呐呐歛手而退。”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