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万里(万里)
唐 李白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心情 xīn qíng
(1).心神;情绪。《隋书·恭帝纪》:“悯予小子,奄逮丕愆,哀号承感,心情糜溃。” 宋 史达祖 《玉楼春·梨花》词:“玉容寂寞谁为主?寒食心情愁几许。”《儒林外史》第一回:“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李广田 《没有名字的人们》:“生活虽然十分苦,心情却并不太恶。”
(2).兴致,情趣。 唐 元稹 《酬乐天叹穷愁》诗:“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闻。” 宋 陆游 《春晚书怀》诗之二:“老向轩裳增力量,病於风月减心情。” ——《漢語大詞典》
(2).兴致,情趣。 唐 元稹 《酬乐天叹穷愁》诗:“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闻。” 宋 陆游 《春晚书怀》诗之二:“老向轩裳增力量,病於风月减心情。” ——《漢語大詞典》
关子(關子)guān zǐ
(1).旧指通关节、说人情的人。《新唐书·〈李逢吉传〉》:“有所求请,先赂关子,后达於 逢吉 ,无不得所欲。”
(2). 南宋 的一种纸币。,开始发行于 宋高宗 绍兴 元年(1131年)。 宋 李纲 《应诏条陈七事奏状》:“始时,民间唯患交子,恐难行用。今朝廷既改交子之法以为关子,即与见钱无异,自可通行。”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至元钞样》:“﹝ 叶公 ﹞上书詆 贾似道 :公田、关子不便,专权误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 绍兴 元年,因 婺州 屯驻,舟楫不通,钱重难致,詔造见钱关子,赴榷货务请钱,愿得茶盐香货钞引者听。”参阅《文献通考·钱币二》“歷代钱币之制”、《续文献通考·钱币》“关子”。
(3).空白执照。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宣和 间,亲王、公主及他近属戚里,入宫輒得金带关子。得者旋填姓名卖之。”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金带关子》:“按 宋 时所谓关子,殆即今之空白执照也。”
(4).关文。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四折:“小可是 临江驛 的驛丞,昨日打将前路关子来,道廉访使大人在此经过,不免打扫馆驛乾浄。”《醒世姻缘传》第八九回:“前日 扬州府 江都县 没行关子到老爷县里查么?”
(5).小说、戏曲中的故事情节。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十三出:“[生説关子介][唱]。”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二折:“[孤云了。][做説关子了。][孤云了。][做羞科。]”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二折:“[説关子了。][听住。]”
(6).指小说、戏曲情节中最紧要时、令人悬念的地方。 阿英 《潍亭听书记》:“书中有吃紧处,是日听者倍多,曰‘关子’。”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五级《中国小说史稿》第七编第十六章第四节:“这是在我国的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关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西方小说的某些方法的结果。”
(7).指谈话中故意停顿不说使人悬念的关节。 康濯 《东方红》第二章三:“‘眼看村里正闹得乱腾腾的,我告给你怕也有点好处。’但他又闭了闭嘴,好像在故意卖关子耍玄虚。” 陈残云 《沙田水秀》:“这灵醒鬼,记忆力很强,头脑很敏锐,给我卖了一回关子之后,又用着按捺不住的喜悦心情,牵起我的记忆。” ——《漢語大詞典》
(2). 南宋 的一种纸币。,开始发行于 宋高宗 绍兴 元年(1131年)。 宋 李纲 《应诏条陈七事奏状》:“始时,民间唯患交子,恐难行用。今朝廷既改交子之法以为关子,即与见钱无异,自可通行。”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至元钞样》:“﹝ 叶公 ﹞上书詆 贾似道 :公田、关子不便,专权误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 绍兴 元年,因 婺州 屯驻,舟楫不通,钱重难致,詔造见钱关子,赴榷货务请钱,愿得茶盐香货钞引者听。”参阅《文献通考·钱币二》“歷代钱币之制”、《续文献通考·钱币》“关子”。
(3).空白执照。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宣和 间,亲王、公主及他近属戚里,入宫輒得金带关子。得者旋填姓名卖之。”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金带关子》:“按 宋 时所谓关子,殆即今之空白执照也。”
(4).关文。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四折:“小可是 临江驛 的驛丞,昨日打将前路关子来,道廉访使大人在此经过,不免打扫馆驛乾浄。”《醒世姻缘传》第八九回:“前日 扬州府 江都县 没行关子到老爷县里查么?”
(5).小说、戏曲中的故事情节。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十三出:“[生説关子介][唱]。”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二折:“[孤云了。][做説关子了。][孤云了。][做羞科。]”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二折:“[説关子了。][听住。]”
(6).指小说、戏曲情节中最紧要时、令人悬念的地方。 阿英 《潍亭听书记》:“书中有吃紧处,是日听者倍多,曰‘关子’。”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五级《中国小说史稿》第七编第十六章第四节:“这是在我国的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关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西方小说的某些方法的结果。”
(7).指谈话中故意停顿不说使人悬念的关节。 康濯 《东方红》第二章三:“‘眼看村里正闹得乱腾腾的,我告给你怕也有点好处。’但他又闭了闭嘴,好像在故意卖关子耍玄虚。” 陈残云 《沙田水秀》:“这灵醒鬼,记忆力很强,头脑很敏锐,给我卖了一回关子之后,又用着按捺不住的喜悦心情,牵起我的记忆。” ——《漢語大詞典》
母 mǔ《國語辭典》
母 [ mǔ ]
名- 称谓:➊ 对妈妈的称呼。如:「母奶」、「母爱」、「父母」。《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➋ 对女性长辈的尊称。如:「姑母」、「祖母」、「师母」。
- 老妇。《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 能有所滋衍的事物。如:「字母」。
- 根源、根本。如:「失败为成功之母」。
- 雌性的。如:「母牛」、「母鸡」。
- 原本的。如:「母校」、「母金」。
百年 bǎi nián
(1).指人寿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 陈澔 集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 汉 徐干 《中论·夭寿》:“ 颜渊 时有百年之人,今寧復知其姓名也?”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 宋 陈亮 《祭林圣材文》:“胡不百年,终此大数!”《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 宣赞 随了叔叔,与母亲在俗出家,百年而终。”
(2).指器物寿命长,经久耐用。《周礼·考工记·函人》:“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
(3).指百岁的人。《尚书大传》卷一:“见诸侯问百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命市纳贾以观民好恶。” 汉 扬雄 《长杨赋》:“矜劬劳,休力役,见百年,存孤弱。”
(4).谓时间长久。《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汉 班固 《西都赋》:“国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北史·韩显宗传》:“今令伎作之家习士人风礼,则百年难成;令士人儿童效伎作容态,则一朝可得。” 唐 韩愈 《送齐暤下第序》:“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
(5).一生;终身。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二:“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唐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臺。” 宋 苏轼 《渚宫》诗:“百年人事知几变,直恐荒废成空陂。”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寿冢》:“百年恍惚真疑梦,万事纷紜已到头。”
(6).死的婉词。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张天翼 《清明时节》:“这么着 罗二爷 才硬要 谢老爷 迁坟,好让他自己百年之后葬到那个正穴里。”
(7).指世代。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庆诞》:“只有一女,年方二八,欲招 王十朋 为壻,以继百年。” ——《漢語大詞典》
(2).指器物寿命长,经久耐用。《周礼·考工记·函人》:“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
(3).指百岁的人。《尚书大传》卷一:“见诸侯问百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命市纳贾以观民好恶。” 汉 扬雄 《长杨赋》:“矜劬劳,休力役,见百年,存孤弱。”
(4).谓时间长久。《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汉 班固 《西都赋》:“国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北史·韩显宗传》:“今令伎作之家习士人风礼,则百年难成;令士人儿童效伎作容态,则一朝可得。” 唐 韩愈 《送齐暤下第序》:“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
(5).一生;终身。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二:“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唐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臺。” 宋 苏轼 《渚宫》诗:“百年人事知几变,直恐荒废成空陂。”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寿冢》:“百年恍惚真疑梦,万事纷紜已到头。”
(6).死的婉词。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张天翼 《清明时节》:“这么着 罗二爷 才硬要 谢老爷 迁坟,好让他自己百年之后葬到那个正穴里。”
(7).指世代。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庆诞》:“只有一女,年方二八,欲招 王十朋 为壻,以继百年。” ——《漢語大詞典》
风教(風教)fēng jiào
《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以“风教”指风俗教化。《史记·五帝本纪》:“余尝西至 空桐 ,北过 涿鹿 ,东渐於海,南浮 江 淮 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 黄帝 、 尧 、 舜 之处,风教固殊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文字、风教、货币之用,同 覩货逻国 。”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我们县里,得 王 父台主持风教,使民家女子,也能弹琴,这要算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呢。”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平湖
唐 罗隐 四顶山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