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銮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披 [ pī ]
动- 将衣物搭在肩背上。如:「披羊皮的狼」。《文选·曹丕·杂诗二首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 打开、翻开。如:「披卷」、「披襟」、「披肝沥胆」。唐·韩愈〈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 剖开、揭露。《汉书·卷五一·枚乘传》:「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唯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一纸私函将意去,五中深虑向君披。」
- 分开、拆裂。《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
- 分散、散开。如:「披头散发」、「披发左衽」。《明史·卷一·太祖本纪一》:「羽翼既披,平江势孤,立破矣。」
披 [ pēi ]
- (一)之又音。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兮 [ xī ]
助-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珥 [ ěr ]
名- 用珠玉作成的耳环。《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主乃下殿,去簪珥,徒跣。」晋·张华〈轻薄篇〉:「簪珥咸堕落,冠冕皆倾邪。」
- 剑柄上突出似两耳的部分。《楚辞·屈原·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 日、月周围的光晕。《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其日有斗蚀,有倍僪,有晕珥。」《隋书·卷二一·天文志下》:「月晕有两珥,白虹贯之。」
- 插、戴。《文选·曹植·求通亲亲表》:「安宅京室,执鞭珥笔。」《新唐书·卷二二○·东夷传·高丽传》:「大臣青罗冠,次绛罗,珥两鸟羽。」
- 吐。《淮南子·天文》:「鲸鱼死而彗星出,蚕珥丝而商弦绝。」
- 古代狩猎时依割取兽耳的数目呈报功绩。《周礼·地官·山虞》:「植虞旗于中,致禽而珥焉。」通「刵」。
(2).比喻清澈的江水。 明 杨基 《雪中登黄鹤楼》诗:“江山得此清无敌,顷刻银蟾荡瑶碧。”
(3).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六十里,曰 瑶碧之山 ,其木多梓枏,其阴多青雘,其阳多白金。” ——《漢語大詞典》
- 美丽而有光彩的:~丽。~艳。~彩。~贵。~章。~表(亦称“桓表”)。~盖。
- 精英:精~。含英咀(jǔ)~。
- 开花:~而不实。春~秋实。
- 繁盛:繁~。荣~富贵。
- 奢侈:浮~。奢~。
- 指中国或汉族:~夏。中~。~裔。~胄( ➊ 华夏的后裔; ➋ 贵族的后裔)。~工。
- 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翰(称人书信)。~诞(称人生日)。~居(称人住宅)。
- 头发花白:~发(fà)。~颠(指年老)。
- 指时光:年~。韶~。
- 〔~山〕山名,五岳中的西岳,在中国陕西省。
- 姓。
- 同“花”,花朵。
琚 [ jū ]
名- 古代佩带在身上的玉。《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文选·曹植〈洛神赋〉:「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