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

东方朔两汉〕《答客难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麋,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大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虽然可以修身乎哉

虽然(雖然)suī rán
(1).即使如此。《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重耳 ﹞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孟子·公孙丑下》:“夫出 昼 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焉。予虽然,岂舍王哉!” 宋 叶适 《绩溪县新开塘记》:“﹝人﹞皆欲为乐岁。人之愿虽然,而人之事不能尽然也。” 清 恽敬 《与福子申书》:“ 粤 东官事如焦原火发,非一手所能扑,漏防雨溃,非一簣所能障。虽然,天下事皆天下人为之,非仁弟之望而谁望耶?”
(2).犹即使。 唐 于鹄 《题邻居》诗:“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作婢作奴,定然不免!” 刘半农 《尽管是……》诗:“我虽然天天看见她,却还是至今不相识。” 老舍 《微神》:“可是她还笑得很好看,虽然一点活泼的气象也没有了。”  ——《漢語大詞典》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可以 kě yǐ
(1).表示可能或能够。《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宋 苏轼 《御试重巽申命论》:“天地之化育,有可以指而言者,有不可以求而得之者。” 清 徐兰 《雨阻黑河》诗:“花里见鱼不见水,一网可以盈一船。” 夏衍 《长途》八:“我们以为今天总可以到达 桂林 了。”
(2).表示有某种用途。《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孔颖达 疏:“它山远国之石,取而得之,可以为错物之用。” 唐 张鷟 《游仙窟》:“莫言釵意小,可以掛渠冠。”《前汉书平话》卷下:“今有 周勃 兵机深厚,可以为帅退之。”如:棉花可以织布,棉籽还可以榨油。
(3).表示许可。 唐 韩愈 《卢君墓志铭》:“ 河南 尹与人有仇,诬仇与贼通,收掠取服,法曹曰:‘我官司也,我在不可以为是。’”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九宫十三调,南曲之门户也。小齣可以不拘,其成套大曲则分门别户,各有依归。”
(4).犹言不坏;还好。 夏丐尊 叶圣陶 《文心》四:“这封信清楚明白,末了两节又有活泼趣味,也就可以了。” 丁玲 《母亲》一:“现在家里规矩究竟松多了,就是 于五妹 也算可以。”
(5).犹很,厉害。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朱自清 《回来杂记》:“这真闲得可以。”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务 ( 務 ) wù
务 [ wù ]
  1. 事情:事~。任~。公~。特~。不识时~(不认识时代潮流和当前形势)。
  2. 从事,致力:~工。~实(从事或讨论具体的工作)。~虚。当~之急。
  3. 追求:好(hào )高~远。
  4. 必须,一定:~必。~须。除恶~尽。
  5. 旧时收税的关卡(现多用于地名):曹家~(在中国河北省)。
  6. 姓。
修身 xiū shēn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鲁迅 《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意思其实很明白,是要小百姓埋头治心,多读修身教科书。”参阅《礼记·大学》。  ——《漢語大詞典》
乎哉 hū zāi
(1).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宪问》:“子曰:‘ 赐 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后汉书·郭泰传》:“ 林宗 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2).语气助词。表疑问。《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语气助词。表设问或反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后汉书·李法传》:“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明 刘基 《书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郑苏年师》:“果尔则编修亦褊人耳,所论撰又足据乎哉!”
(4).语气助词。表祈使。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董生 勉乎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