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字胜常嘱,单方古法稽。
舟行五旬路,襟上老尘㙠。秋色入峻爽,烦胸待刮篦。
气渊今得汞,神马仗为輗。大续资龙骨,中黁凝麝脐。
养暄逾瘴桂,蠲忿此灵犀。抱匣缄珠贝,分煎遍老齯。
七年何恃艾,一勺好斟蠡。泬海春生盎,天河晚拨䨑。
相因惊食少,大半苦愁挤。诤或同投石,恩宁数与醯。
去逢三岛客,报尔五芝泥。慰字胜常嘱,单方古法稽。
深情真玉切,厚馈况金赍。使我驹乘化,官骸脱犴狴。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慰 wèi《國語辭典》
慰 [ wèi ]
动- 安抚,用言行或物质等使人宽心。如:「慰问」、「劝慰」。《诗经·邶风·凯风》:「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生儿如此,足慰人意。」
- 心安。如:「欣慰」。
- 忧郁。《庄子·外物》:「心若县于天地之闲,慰睯沉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
字 zì《國語辭典》
字 [ zì ]
名- 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如:「单字」、「汉字」、「同义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 本名以外另取的别号。如:「岳飞字鹏举」。《左传·隐公八年》:「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燮慨然而叹,呼干小字。」
- 契约、单据。如:「字据」、「空口无凭,立字为证。」《红楼梦·第六四回》:「给他十几两银子,写上一张退婚的字儿。」
- 发出的字音。如:「咬字清楚」、「字正腔圆」。
- 姓。如汉代有字长孺。
- 女子许嫁。如:「尚未字人」、「待字闺中」。
- 抚育。《左传·昭公十一年》:「其僚无子,使字敬叔。」《聊斋志异·卷一一·书痴》:「过八九月,女果举一男,买媪抚字之。」
- 爱。《书经·康诰》:「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胜常
超过平常。问候用语。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之十二:“兼审比来尊体胜常,以慰下情。”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王广津 《宫词》云:‘新睡起来思旧梦,见人忘却道胜常。’胜常,犹今妇人言万福也。前辈尺牘有云‘尊候胜常’者,胜字当平声读。” 清 黄遵宪 《番客篇》:“嘻嘻妇女笑,入门道胜常。” ——《漢語大詞典》
嘱 ( 囑 ) zhǔ
嘱 [ zhǔ ]
- ◎ 托付,告诫:遗~(人死前托付的话)。医~。叮~。~咐。~托。~告。千叮万~。
单方(單方)dān fāng
(1).流传于民间的药方。通常专治某种疾病,用药简单。《隋书·经籍志三》:“ 王世荣 《单方》一卷。”
(2).泛指药方。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汤火伤方》:“《镜花缘》説部,徵引浩博,所载单方,以之治病輒效。”
(3).喻解决某种问题的有效办法。 宋 韩世忠 《临江仙》词:“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宋 刘克庄 《湖南江西道中》之一:“酒与《离骚》难捏合,不如痛饮是单方。” ——《漢語大詞典》
(2).泛指药方。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汤火伤方》:“《镜花缘》説部,徵引浩博,所载单方,以之治病輒效。”
(3).喻解决某种问题的有效办法。 宋 韩世忠 《临江仙》词:“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宋 刘克庄 《湖南江西道中》之一:“酒与《离骚》难捏合,不如痛饮是单方。” ——《漢語大詞典》
古法 gǔ fǎ
(1).旧法;古代刑法律令。《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吴王 前有太子之郄,诈称病不朝,於古法当诛。”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邦昌 在古法当诛,今贷与之生足矣。”
(2).古代法度规范。《汉书·诸侯王表》:“姗笑三代,盪灭古法。” 晋 陶潜 《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製。” 唐 戴叔伦 《怀素上人草书歌》:“ 楚 僧 怀素 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餘。”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餘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
(3).传统的法术或方法。 宋 陈师道 《五言贺雨》诗:“引咎青章设,为坛古法修。”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中国 古时候虽然曾有‘猫鬼’,近来却很少听到猫的兴妖作怪,似乎古法已经失传,老实起来了。”如:中药材应依古法炮制。 ——《漢語大詞典》
(2).古代法度规范。《汉书·诸侯王表》:“姗笑三代,盪灭古法。” 晋 陶潜 《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製。” 唐 戴叔伦 《怀素上人草书歌》:“ 楚 僧 怀素 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餘。”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餘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
(3).传统的法术或方法。 宋 陈师道 《五言贺雨》诗:“引咎青章设,为坛古法修。”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中国 古时候虽然曾有‘猫鬼’,近来却很少听到猫的兴妖作怪,似乎古法已经失传,老实起来了。”如:中药材应依古法炮制。 ——《漢語大詞典》
稽 jī/qǐ《國語辭典》
稽 [ jī ]
动- 停留、延迟、拖延。南朝梁·简文帝〈陇西行〉三首之三:「回山时阻路,绝水亟稽程。」《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圣旨发回原籍,不敢稽留,收拾轿马和家眷起身。」
- 积存、囤积。《史记·卷三○·平准书》:「蓄积余业,以稽市物。」
- 考证、考核、查考。如:「稽查」。《晋书·卷三五·裴秀传》:「博学稽古,自少知名。」
- 计较、责难。《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 卜问。《书经·洪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楚辞·王逸·卜居章句序》:「稽问神明,决之蓍龟。」
- 准则、楷模。《老子·第六五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荀子·儒效》:「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
- 姓。如春秋时秦国有稽黄。
稽 [ qǐ ]
- 参见「稽首」、「稽颡」等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