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叠叠翠光寒,宿霭浮岚春未残。

罗洪先明代〕《湖上望匡庐次前韵

庐山叠叠翠光寒,宿霭浮岚春未残。一叶扁舟人独往,万峰落照晚宜看。

移居欲访陶元亮,避俗休疑管幼安。石乳云芝知久待,渔郎且莫问儒冠。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庐山叠叠翠光宿霭浮岚春未

庐山(廬山)lú shān
山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耸立于 鄱阳湖 、 长江 之滨。又名 匡山 、 匡庐 。相传 周 有 匡 姓七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名。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有 汉阳 、 香炉 、 五老 诸峰耸峙。三面临水,江湖水气郁结。山多巉岩、峭壁、清泉、飞瀑之胜。著名胜迹有 白鹿洞 、 仙人洞 、 三迭泉 、 含鄱口 等。  ——《漢語大詞典》
叠叠(疊疊)dié dié
亦作“迭叠”。 层层重迭貌。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之十四:“高坟叠叠满山隅,长袖纷纷徒竞世。” 明 许潮 《武陵春》:“青山叠叠水潺潺,水自悠悠山自闲。” 冰心 《新诗发展的康庄大道》:“工人到了 丹江 口,迭迭青山齐发抖。”  ——《漢語大詞典》
翠光
唐 陆龟蒙 以竹夹膝寄赠袭美 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
唐 伍乔 游西禅 远岫当轩列翠光,高僧一衲万缘忘。  ——《骈字类编》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1.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3.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2.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3.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1.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宿霭(宿靄)sù ǎi
久聚的云气。 唐 张籍 《新城甲仗楼》诗:“睥睨斜光彻,阑干宿靄浮。” 唐 韩愈 孟郊 《秋雨联句》:“安得发商飈,廓然吹宿靄。白日悬大野,幽泥化轻壒。” 宋 秦观 《沁园春·春思》词:“宿靄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  ——《漢語大詞典》
浮岚(浮嵐)fú lán
飘动的山林雾气。 宋 欧阳修 《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诗:“欲令浮嵐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 明 刘基 《题〈秋江独钓图〉》诗:“细水浮嵐天与碧,斜阳炙面脸生红。” 清 戴名世 《数峰亭记》:“至於远山之环绕者,或在十里外,或在二三十里外,浮嵐飞翠,叠立云表。”  ——《漢語大詞典》
春未
宋 郑域 昭君怨 梅花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骈字类编》
残 ( 殘 ) cán
残 [ cán ]
  1. 害,毁坏:~害。摧~。
  2. 不完全,余下的:~余。~阳。~存。~废。~佚。苟延~喘。
  3. 凶恶:~忍。~酷。凶~。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