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蔬不欲密,瘦地方易殚。

凌云翰元代〕《沈绍宗东图轩

隐候美孙子,学古将入官。长以空洞腹,负此苜蓿盘。

轩东地颇衍,日出作愈艰。偶得树艺术,永充朝夕箪。

种蔬不欲密,瘦地方易殚。种蔬不欲稀,粝食味易阑。

学圃固云陋,灌园乃所安。杞菊春可揽,葵藿时加餐。

之子方挟策,同寅俟弹冠。不爱东门瓜,不爱九畹兰。

爱此菽水奉,宜尔萱亲欢。有圃当耕锄,有田可游观。

一朝蠖之屈,九万鹏斯抟。相期阆风上,高步青云端。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瘦地易殚

种 ( 種 ) zhǒng/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种 [ chóng ]

  1. 姓。如宋代有种师道。
蔬 shū《國語辭典》

蔬 [ shū ]

  1. 食用草本植物的通稱。《爾雅·釋天》:「蔬不熟為饉。」晉·郭璞·注:「凡草菜可食者通名為蔬。」
  1. 粗劣的。如:「蔬飧」、「蔬膳」。

蔬 [ ​sū ]

  1. (一)​之又音。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1.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1.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密 mì《國語辭典》

密 [ mì ]

  1. 不稀疏的。如:「稠密」、「綿密」、「濃密」。
  2. 不宣露的。如:「隱密」、「密函」、「密令」。《易經·繫辭上》:「幾事不密則害成。」
  3. 暱近的、親近的。如:「親密」、「密友」。
  4. 細微周到。如:「細密」、「周密」、「嚴密」。
  1. 隱藏不公開的事。如:「保密」、「祕密」、「機密」。
  2. 姓。如漢代有密忠。
  1. 暗中。如:「密報」、「密告」、「密訪」。
瘦地
杜甫秦州杂诗瘦地翻宜粟  ——《分类字锦》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易殚(易殚)
王禹偁诗朝命徙淮海任重力易殚  ——《韵府拾遗 寒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