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吟往日林逋仙,踪迹吾宗同仲先。
吴侬不唾西湖水,爱此渟泓三十里。东风吹船向天上,凫雁迎人飞欲起。
两堤如带横弯弯,十二画桥连玦环。红楼翠馆天半出,倒影浮动烟波间。
晚来系棹西泠渡,油碧香车松柏路。水佩风裳不可要,兰襟柳带愁烟露。
孤山梅花别有情,邀我虚亭散余步。夕阳澹澹天悠悠,寒渚无人见双鹭。
沈吟往日林逋仙,踪迹吾宗同仲先。草庐入画已千载,我来放歌空叩舷。
笺天愿乞烟霞福,小住蓬莱五百年。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沈吟 chén yín
亦作“沉吟”。
(1).深思。《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躑躅。” 宋 秦观 《满园花》词:“一向沉吟久,泪珠盈襟袖。” 杨朔 《海罗杉》:“这段史实, 邹文楷 老人家说得那么清晰,那么动心,听了,使人沉吟回味,久久不能忘怀。”
(2).谓深深的思念。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之一:“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宋 姜夔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词:“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3).迟疑,犹豫。《后汉书·隗嚣传》:“ 邯 得书,沉吟十餘日,乃谢士众,归命 洛阳 。”《晋书·刘曜载记》:“ 準 自以杀 曜 母兄,沉吟未从。”《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李方哥 见 程朝奉 要收拾起银子,便呆着眼不开口,儘有些沉吟不舍之意。” 许杰 《改嫁》:“她父亲想到这一层,便有些沉吟起来了。”
(4).低声吟味;低声自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风;沉吟舖辞,莫先乎骨。” 唐 独孤及 《寒夜溪行舟中作》诗:“沉吟《登楼赋》,中夜起三復。” 元 张可久 《满庭芳·春晚梅发元帅席上》曲:“谁感慨 兰亭 故纸,自沉吟罗扇新词。”《再生缘》第二一回:“娘娘见説沉吟道,凉药调和或者安。”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 姮娥 ﹞渴涩的歌喉,早就澜漫沉吟,醉呓依微。”
(5).沉重。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小姐病转沉吟,待我扶他消遣。” ——《漢語大詞典》
(1).深思。《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躑躅。” 宋 秦观 《满园花》词:“一向沉吟久,泪珠盈襟袖。” 杨朔 《海罗杉》:“这段史实, 邹文楷 老人家说得那么清晰,那么动心,听了,使人沉吟回味,久久不能忘怀。”
(2).谓深深的思念。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之一:“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宋 姜夔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词:“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3).迟疑,犹豫。《后汉书·隗嚣传》:“ 邯 得书,沉吟十餘日,乃谢士众,归命 洛阳 。”《晋书·刘曜载记》:“ 準 自以杀 曜 母兄,沉吟未从。”《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李方哥 见 程朝奉 要收拾起银子,便呆着眼不开口,儘有些沉吟不舍之意。” 许杰 《改嫁》:“她父亲想到这一层,便有些沉吟起来了。”
(4).低声吟味;低声自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风;沉吟舖辞,莫先乎骨。” 唐 独孤及 《寒夜溪行舟中作》诗:“沉吟《登楼赋》,中夜起三復。” 元 张可久 《满庭芳·春晚梅发元帅席上》曲:“谁感慨 兰亭 故纸,自沉吟罗扇新词。”《再生缘》第二一回:“娘娘见説沉吟道,凉药调和或者安。”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 姮娥 ﹞渴涩的歌喉,早就澜漫沉吟,醉呓依微。”
(5).沉重。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小姐病转沉吟,待我扶他消遣。” ——《漢語大詞典》
往日 wǎng rì
昔日;从前。《楚辞·九章·惜往日》:“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时。”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往日之事,患皆然也。”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二折:“婶子,我和你往日无寃,近日无讎。” 张天翼 《欢迎会》:“要照往日的习惯--他们就得拍手顿脚。” ——《漢語大詞典》
林逋 lín bū
(967—1028),字君复,钱塘(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诗人。他一生未做官,长期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有《林和靖诗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古今传唱的名句 ——《整理自网络》
仙 xiān《國語辭典》
仙 [ xiān ]
名- 經修煉後長生不老、超脫塵俗的人。如:「神仙」、「八仙過海」、「修道成仙」。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詩:「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 性情或行為超凡不俗的人。如:「詩仙」、「劍仙」。唐·杜甫·〈飲中八僊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姓。如宋代有仙源明。
- 神仙的、仙人的。如:「仙宮」、「仙居」、「仙丹」。《文選·張衡·西京賦》:「含利颬颬,化為仙車。」
- 輕飄、輕盈。《文選·何敬祖·雜詩》:「心虛體自輕,飄颻若仙步。」唐·杜甫〈覽鏡呈柏中丞〉詩:「起晚堪從事,行遲更覺仙。」
- 超俗不凡。如:「仙容」、「仙品」、「仙才」。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 稱死的婉辭。如:「仙化」、「仙去」、「仙逝」。
踪迹(蹤蹟)zōng jì
亦作“ 踪跡 ”。亦作“ 踪蹟 ”。亦作“踪蹟”。亦作“踪跡”。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
吾宗 wú zōng
我们的宗族。《左传·僖公五年》:“ 晋 ,吾宗也,岂害我哉?”《三国志·魏志·陈群传》:“ 羣 为儿时, 寔 常奇异之,谓宗人父老曰:‘此儿必兴吾宗。’” 唐 杜甫 《吾宗》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动-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 赞成。如:「赞同」、「同意」。
-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契约。如:「合同」。
-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名-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仲 zhòng《國語辭典》
仲 [ zhòng ]
形- 位置居中的。如:「仲秋」、「仲夏」。《书经·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 兄弟排行,常用伯、仲、叔、季为序,仲是排行第二的。《仪礼·士冠礼》:「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汉·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 姓。如唐代有仲子陵。
先 xiān《國語辭典》
先 [ xiān ]
名- 祖先。《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 首要的事务。《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原先、先前。《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比先又添了些病,所以支持不住。」
- 先生的简称。《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先轸。
- 对已去世者的尊称。如:「先父」、「先人」、「先圣先贤」、「革命先烈」。
- 时间或次序在前。如:「先发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春江水暖鸭先 知。」
- 暂时。如:「你先不要慌,我们慢慢想办法来解决。」
- 倡导、先行。《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文选·曹植·求自试表》:「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 时间居前。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事前联系、介绍。《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先 [ xiàn ]
动- 不当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 领导、率导。《礼记·郊特牲》:「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