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生番布,裁为战士衣。

陈肇兴清代〕《前从军行,仿杜前出塞体九首 其三

八尺生番布,裁为战士衣。鸟枪白如练,能击飞鸟飞。

出门别亲故,有泪不肯挥。英雄期马革,何用室家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八尺生番战士

八尺
唐 杜甫 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 其二 行李千金赠,衣冠八尺身。
《韵府拾遗 陌韵》:周书李弼传太祖谓㯹曰但使胆决如此何必须要八尺之躯也  ——《骈字类编》
生番 shēng fān
(1).旧时侮称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的人。多指少数民族或外族。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惟 凉山 内生番……多不火食。”《清史稿·穆宗纪二》:“ 日本 兵船抵 臺湾 登岸,与生番寻衅。”
(2).喻凶残野蛮的人。 杨朔 《春在朝鲜》:“那些挂着文明幌子的食人生番不能扳着地球倒转,就永远不能毁灭人类光明灿烂的世界。”  ——《漢語大詞典》
布 bù《國語辭典》

布 [ bù ]

  1. 棉麻或絲綢織品的總稱。如:「棉布」、「紗布」、「帆布」、「布帛」。《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
  2. 古代的錢幣。《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漢·毛亨·傳:「布,幣也。」《史記·卷三十·平準書》:「虞夏之幣……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
  3. 姓。如元代有布景范。
  1. 宣告。如:「發布」、「頒布」、「宣布」、「開誠布公」。《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布告天下,咸使知聖朝有拘逼之難如律令。」
  2. 陳述。《左傳·成公十三年》:「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南史·卷六一·陳伯之傳》:「聊布往懷,君其詳之。」
  3. 設置、陳設。如:「布局」、「布署」、「布下圈套」、「警方已布下天羅地網,任歹徒插翅也難飛。」《文選·沈約·奏彈王源》:「雖除舊布新,而斯風未殄。」
  4. 分散、散布。如:「遍布」、「烏雲密布」、「星羅棋布」。《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單于)​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三國演義·第八○回》:「伏睹魏王,自登位以來,德布四方,仁及萬物。」
裁 cái《國語辭典》

裁 [ cái ]

  1. 用刀剪等把纸或布割裂、剪开。如:「裁布」、「裁纸」。《说文解字·衣部》:「裁,制衣也。」《南齐书·卷三二·张岱传》:「恕未闲从政,美锦不宜滥裁。」
  2. 缝制。《文选·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3. 削减。如:「裁军」、「裁员」。《红楼梦·第三六回》:「如今说因为袭人是宝玉 的人,裁了这一两银子,断乎使不得。」
  4. 决断、判断。如:「裁罪」。《左传·僖公十五年》:「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韩非子·初见秦》:「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5. 量度。唐·韩愈〈感春〉诗五首之二:「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
  6. 控制。如:「独裁」。《楚辞·贾谊·惜誓》:「神龙失水而陆居合,为蝼蚁之所裁。」
  7. 杀。《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8. 写作。唐·杜甫〈江亭〉诗:「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1. 体制、格式。如:「体裁」、「新裁」。《文选·张衡·西京赋》:「取殊裁于八都,岂启度于往旧?」
  1. 仅。《战国策·燕策一》:「虽大男子,裁如婴儿。」《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通「才」。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战士(戰士)zhàn shì
(1).士兵,参加作战的人。《尉缭子·武议》:“ 武王 伐 紂 ,师渡 盟津 ,右旄左鉞,死士三百,战士三万。”《后汉书·孔融传》:“孤( 曹操 )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餘矣。” 唐 高适 《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魏巍 《壮行集·开辟中国的黄金时代》:“在战斗结束回来的山路上,有几个战士倒下了。”
(2).泛指参加正义斗争或从事正义事业的人。 张天翼 《畸人手记》:“他说他们的教员从前是所谓打倒 孔 家老店的战士。” 巴金 《探索集·作家》:“作家是战士,是教员,是工程师,也是探路的人。”  ——《漢語大詞典》
衣 yī《國語辭典》

衣 [ yī ]

  1.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如:「毛衣」、「雨衣」、「睡衣」。
  2. 包在物體外的東西。如:「書衣」、「胞衣」、「糖衣藥丸」。
  3. 蔬菜、果實外的薄皮。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
  4. 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如:「苔衣」、「地衣」。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5. 姓。如明代有衣守信。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衣 [ yì ]

  1. 穿。《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2. 覆蓋。《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管子·度地》:「以徒隸給大雨,隄防可衣者衣之。」
  3. 倚靠。《書經·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