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牍通名姓,儒冠十九年。

谢长文明代〕《秋日泛海赴奠何师相 其三

荐牍通名姓,儒冠十九年。自非劳剪拂,何得借云烟。

百里沿河润,穷途剩研田。报施待来世,今日亦徒然。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荐牍通名儒冠十九

荐牍(薦牘)jiàn dú
推荐人才的文书。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司徒公历仕录》:“公政绩甚著,且屡登荐牘,今送杉板,是贿而求荐也,不可。”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阿文成公用人》:“其拔擢人才,或於散僚卒伍以一二语赏识,即登荐牘,故人皆乐为之用。”  ——《漢語大詞典》
通名 tōng míng
(1).古代称户籍。《商君书·徕民》:“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 宋 梅尧臣 《送少卿知宣州》诗:“州民还最喜,门下旧通名。”
(2).通报姓名。《汉书·雋不疑传》“﹝ 不疑 ﹞襃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謁” 唐 颜师古 注:“上謁,若今通名也。” 宋 苏舜钦 《舟至崔桥士人张生抱琴携酒见访》诗:“有士不相识,通名叩余舟。” 钱钟书 《围城》六:“通名之后, 方鸿渐 倒窘起来。”
(3).总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4).通用的名称。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露布》:“然则露版古今通名也。” 清 何琇 《樵香小记·晋乘》:“盖‘春秋’为记事之通名,乘则一国之专名。”  ——《漢語大詞典》
姓 xìng《國語辭典》

姓 [ xìng ]

  1. 表示个人所属家族及区别家族系统的符号。如:「姓氏」、「贵姓」、「百家姓」。唐·杜甫〈哀王孙〉诗:「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元·睢景臣〈哨遍·社长排门告示套·尾〉:「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2. 姓。如汉代有姓伟。
儒冠 rú guān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邓生 ﹞詬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 长干 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  ——《漢語大詞典》
十九 shí jiǔ
十分之九。谓绝大多数。《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唐 韩愈 《平淮西碑文》:“凡 蔡 卒三万五千,其不乐为兵,愿归为农者十九,悉纵之。” 曹靖华 《飞花集·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如此‘土气’的穿着,加之满口土腔,甚至问路,十九都遭到白眼。”  ——《漢語大詞典》
年 nián《國語辭典》

年 [ nián ]

  1.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2. 收成、年成。如:「丰年」、「歉年」、「年景」。《新唐书·卷九十九·戴胄传》:「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3. 年节。如:「过年」。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
  4. 岁数、年龄。如:「盛年」、「延年益寿」、「年轻力壮」。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5. 时代、时期。如:「八十年代」、「康熙年间」。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6. 人生中的某时期。如:「童年」、「青少年」、「壮年」、「老年」。
  7.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个月。如:「这件事要花四年才能完成。」
  8. 姓。如清代有年羹尧。
  1. 每年。如:「年鉴」、「年表」、「年刊」、「年产量」。
  2. 年节的。如:「年糕」、「年画」、「办年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