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煮汤消夜渴,杏花留雨作春寒。

张紞明代〕《登太华寺(二首)

连日登山意未阑,今朝又宿白云间。
帘帏寂寂心初歇,星斗垂垂手可攀。
竹叶煮汤消夜渴,杏花留雨作春寒。
碧鸡且莫啼清晓,一枕华胥睡正安。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竹叶煮汤消夜春寒

竹叶(竹葉)zhú yè
(1).竹的叶子。《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 元 余阙 《题〈红梅翠竹图〉》诗:“竹叶梅花一色春,盈盈翠袖掩丹脣。”
(2).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文选·张协〈七命〉》:“乃有 荆 南乌程, 豫北 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李善 注:“ 张华 《轻薄篇》曰:‘ 苍梧 竹叶清, 宜城 九醖酒。’” 唐 白居易 《忆江南》词之三:“ 吴 酒一盃春竹叶, 吴 娃双舞醉芙蓉。”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着甚消磨永日?有扫愁竹叶,侍寝青奴。” 清 方文 《秋夜不寐忆吴江旧事怅然有怀》诗:“判把酒盃倾竹叶,也将人面比芙蓉。”参见“ 竹叶青 ”。  ——《漢語大詞典》
煮汤(煮湯)zhǔ tāng
熬药。《新唐书·方技传·许胤宗》:“﹝ 胤宗 ﹞以黄蓍、防风煮汤数十斛置牀下,气如雾,薰薄之。” 宋 范成大 《病中绝句》之三:“石鼎颼颼夜煮汤,乱拖芝术鬭温凉。”  ——《漢語大詞典》
消夜 xiāo yè
(1).消遣夜间时光。 唐 方干 《冬夜泊僧舍》诗:“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一折:“他有那乞巧的泥媳妇、消夜的闷葫芦。”
(2).夜宵。夜里吃的点心。 许地山 《缀网劳蛛》:“消夜已预备好了,端上来不?” 沈从文 《边城》二十:“ 翠翠 泪眼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消夜。吃了消夜,老道士歪到死人床上睡着了。”消,一本作“ 宵 ”。
(3).吃夜宵。 许地山 《缀网劳蛛》:“方才我也忘了留 史夫人 在这里消夜,我不觉得十分饥饿,不必端上来,你们可以自己方便去。” 沙汀 《潜身》:“一路上都闷闷不乐,而在消夜的时候,也显得不开展。” 巴金 《秋》四:“‘晚上妈请消夜,我一定来吃酒。’ 觉新 匆忙地说。”  ——《漢語大詞典》
渴 kě《國語辭典》

渴 [ kě ]

  1. 口干想喝水的感觉。如:「望梅止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1. 急切。如:「渴望」、「渴念」、「渴求」。

渴 [ hé ]

  1. 反流的水。唐·柳宗元〈袁家渴记〉:「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

渴 [ jié ]

  1. 干涸、枯竭。《广韵·入声·薛韵》:「渴,水尽也。」
杏 xìng《國語辭典》

杏 [ xìng ]

  1. 植物名。蔷薇科樱属,落叶乔木。树皮带赤色,叶卵形。三月开淡红色花朵,花、叶像梅。果实扁圆、肥厚、味稍酸。核里有仁,可食亦可入药。花与果实也称为「杏」。
花 huā《國語辭典》

花 [ huā ]

  1.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許多變形的葉集生而成。包括花萼、花冠、花蕊、花托。可供人觀賞。如:「菊花」、「梅花」、「玫瑰花」。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2. 形狀像花的物體。如:「雪花」、「水花」、「浪花」、「爆米花」。
  3. 比喻美女。如:「姊妹花」、「解語花」、「交際花」、「尋花問柳」。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苧蘿空處所。」
  4. 姓。如唐代有花敬定。
  1. 有花的。如:「花季」。
  2. 有花紋的、雜色的。如:「花布」、「花貓」、「花邊」。
  3. 式樣、種類繁多的。如:「花式游泳」。
  4. 虛假的、巧妙的。如:「耍花招」、「花言巧語」。
  5. 模糊不清。如:「眼睛都花了。」
  6. 人心性不定、好玩樂稱為「花」。如:「花心大少」、「這個人很花,你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1. 開花。唐·杜甫〈偪仄行〉:「辛夷始花亦已落,況我與子非壯年。」
  2. 耗費。如:「花錢」、「花時間」、「這些錢夠他花的了。」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1.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2.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3.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4.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5.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1.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2.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1.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2.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3.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春寒 chūn hán
指春季寒冷的气候。例如:春寒料峭;冬暖易春寒。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