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检亲封绿文甗,河图著纪赤符昌。

屠应埈明代〕《太乙坛歌

太乙坛高凌紫氛,宫中夜夜延神君。
金盘千尺泻朱露,茎台五色飞龙云。
撞钟鸣鼓邀百祥,回旌驻跸瞻景光。
石检亲封绿文甗,河图著纪赤符昌。
九华灯明列星烂,八变乐终万灵见。
至尊端笏礼中天,北斗垂芒指前殿。
皇皇圭璧奠甘泉,奕奕楼居通列仙。
侍祀独有东方朔,登歌新协李延年。
白茅授册侯五利,青鸟衔书作前使。
贝阙徘徊河汉沉,绛节缤纷王母至。
武皇北面来相迎,稽首至道闻要精。
能驱三尸炼五魄,可以阅世为长生。
帝闻斯言再拜受,宴罢言归乐无有。
祈年何必汾水阴,无为自享南山寿。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石检绿文河图赤符

石检(石檢)shí jiǎn
古代封禅时,置于封禅坛方石旁用以封闭玉检的石条。《后汉书·祭祀志上》:“ 建武 三十二年正月……议封禪所施用。有司奏当用方石再累置坛中,皆方五尺,厚一尺,用玉牒书藏方石。牒厚五寸,长尺三寸,广五寸,有玉检。又用石检十枚,列於石傍,东西各三,南北各二,皆长三尺,广一尺,厚七寸。检中刻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以为泥。”  ——《漢語大詞典》
亲 ( 親 ) qīn/qìng
亲 [ qīn ]
  1.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属。~人。~缘。双~(父母)。~眷。
  2. 婚姻:~事。
  3.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戚。~故。~邻。~朋。
  4.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
  5. 本身,自己的:~睹。~聆。~笔。
  6. 感情好,关系密切:~密。相~。~睦。~疏。
  7. 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吻。
亲 [ qìng ]
◎ 〔~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读轻声)。
    封 fēng《國語辭典》

    封 [ fēng ]

    1. 包好的或用來裝東西的紙袋。如:「賞封」、「信封」、「拆封」。
    2.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如:「一封信」。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紅樓夢·第二回》:「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兩封銀子……答謝甄家娘子。」
    3. 疆界。《左傳·僖公三十年》:「(晉)​又欲肆其西封。」晉·杜預·注:「封,疆也。」
    4. 姓。唐代有封演。
    1. 密閉、緘合。如:「大雪封山」、「封住洞口」。《後漢書·卷六·順帝紀》:「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今封以還之。」唐·白居易〈秦中吟·買花〉:「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2. 封閉、禁止使用。如:「查封」。《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
    3. 限制。如:「故步自封」。
    4. 舊時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5. 聚土築墳。《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唐·孔穎達·正義:「不積土為墳,是不封也。」《禮記·樂記》:「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
    6. 天子築壇祭天。《管子·地數》:「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
    7. 富厚、增加。《國語·楚語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三國吳·韋昭·注:「封,厚也。」唐·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
    8. 圍棋中以破壞對手的通道而對其實施封鎖的下法。
    绿文 lǜ wén
    绿色的图箓。 王闿运 《桂颂》:“奉黄牙赤玉之璋,览朱陵緑文之图。”参见“ 緑图 ”。  ——《漢語大詞典》
    甗 yǎn《國語辭典》

    甗 [ yǎn ]

    1. 古代用來炊煮的一種蒸鍋。器形上大下小,上層為甑,可以蒸;下層為鬲,可以煮,甑鬲之間以箅相隔。宋·范成大〈勞畬耕〉詩:「早秈與晚䆉,濫吹甑甗間。」
    河图(河圖)hé tú
    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的传说。《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孔 传:“ 伏牺 王天下,龙马出 河 ,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昔 康王 河图,陈于东序。” 宋 陆游 《读书》诗:“天球及河图,千古所共秘。”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且术士喜言怪诞,不曰予宗河图,则曰予宗洛书。” 闻一多 《书信·给梁实秋先生》:“河图则取义于 河 马负图, 伏羲 得之演为八卦,作为文字,更进而为绘画等等,所以代表中华文化之所由始也。”参见“ 河图洛书 ”。  ——《漢語大詞典》
    著 zhù/zhuó/zhe《國語辭典》

    著 [ zhù ]

    1. 显露、表现。《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 标举、标示。《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3. 撰述、写作。《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4. 记载。《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1. 文章、作品的通称。如:「名著」、「巨著」。
    2.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1. 显明。如:「显著的差别」。

    著 [ zháo ]

    1.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 接触。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3. 陷入、中计。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1. 恰好、得当。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著 [ zhuó ]

    1. 穿上。《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2. 附、接触。如:「附著」。《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 及、到。如:「著陆」。《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4. 开花或结果。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5. 命令、差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1.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 处事的方法、计策。如:「失著」、「无著」。
    3. 事情的归宿。如:「著落」。

    著 [ zhe ]

    1.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如:「坐著」、「正说著话」。
    2. 表示动作的存有。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3.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著 [ zhāo ]

    1. 计策、方法。《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1. 放置。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2. 受。如:「著风」、「著凉」。
    3. 发生。如:「著急」、「著慌」。
    1.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纪 ( 紀 ) jì/jǐ
    纪 [ jì ]
    1. 记载:~年。~元。~行(xíng)。~实。~念。~传(zhuàn )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是其他人物的列传)。~事本末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重要事件为纲,将一段历史完整地记载下来)。
    2. 记年代的方式:一~(古代指十二年)。世~(一百年)。
    3.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级,纪以下为“”,纪以上为“”。
    4. 法度:~律。违法乱~。
    5. 散丝的头绪:丝缕有~。
    纪 [ jǐ ]
    1. 姓。
    赤符 chì fú
    (1).“赤伏符”的简称。 唐 刘希夷 《谒汉世祖庙》诗:“运开朱旗后,道合赤符先。” 宋 范仲淹 《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 明 何景明 《郊观》诗:“日月藏金柜,龟龙秘赤符。”参见“ 赤伏符 ”。
    (2). 汉 朝的符命。 汉 为火德,火色赤,故称。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昔者受律赤符, 韩信 当乎千里。” 倪璠 注:“《史记》: 刘季 为 沛公 ,旗帜皆赤。由所杀蛇 白帝 子,杀者 赤帝 子,故上赤。‘受律赤符’,言 信 拜大将,受 汉 符命也。”
    (3).旧指驱邪的符箓,因用朱砂书写,故称。 明 夏完淳 《端午赋》:“今年之朱索空缠,去岁之赤符已破。”
    (4).赤石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一·五色石脂》。  ——《漢語大詞典》
    昌 chāng《國語辭典》

    昌 [ chāng ]

    1. 光明。如:「昌明」。《玉篇·日部》:「昌,明也。」《诗经·齐风·鸡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2. 恰当、美好。《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图累承彼洪族兮,又览累之昌辞。」唐·杨烱〈老人星赋〉:「献仙寿兮祝尧,奏昌言兮拜禹。」
    1. 存活。《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1. 姓。如明代有昌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