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顺衣冠谒,东河奏疏通。

马汝骥明代〕《过玄明宫故址有伤往事六十韵

白日登遥陌,玄明问故宫。
变桑徒霭霭,秀麦只芃芃。
伊昔虞廷上,兹阉汉幄中。
腹心推帝主,权位窃奸雄。
《巷伯》诗篇重,门生礼数崇。
阁臣行雅默,戚里坐昏懵。
自恃回天势,谁分转日功。
宪章更七圣,奴仆视诸公。
左顺衣冠谒,东河奏疏通。
笑谈倾海岳,呼吸动雷风。
铁券衔恩异,银珰拜德同。
岩廊逢魍魉,国社倚猿狨。
刃血陈蕃戆,囊头孟博忠。
急流翻俊乂,直道若愚曚。
纨縠牢憎牣,肥甘簋厌饛。
珍奇重译至,歌舞四方工。
甲第联岑崿,长安表郁葱。
弟兄争阀阅,亲昵获帡幪。
绣屋频经始,琪园欲送终。
夷坟开碧碗,夺宅失彤弓。
南国楩樟尽,西峰土石穷。
高居真玉帝,侍立俨金童。
两观悬朱日,三梁架彩虹。
蛟螭蟠栋赤,琥珀挂帘红。
凿水规溟渤,为山象泰嵩。
千门迷紫雾,十阁概玄穹。
丘垅围丹竹,祠堂列锦枫。
深林游鹿豕,仙域守罴熊。
电雨何灵怪,星辰欻杳濛。
诰笺垂彩凤,颂笔著雕虫。
碑字黄扉出,彝章翠殿充。
人情知损益,天运验衰隆。
赫怒窥文勇,哀矜感舜聪。
简霜才肃杀,评月变朦胧。
书记殊邦斥,讴歌一旦空。
夏门题贼榜,阴闼系官僮。
火向寒灰灭,冰缘皎日融。
脐间然董相,眼底见胡种。
大市暄齑粉,佳城惜梓桐。
暗檐惟雀网,废井但麋罞。
阶涩莓苔迹,坛荒枳棘丛。
香垆沉缥缈,翠帐落玲珑。
怨鹤应归柱,哀驼竟化铜。
阍人稀陕洛,羽士合崆峒。
传舍存三岛,陪陵罢九嵕。
绋颁元世改,巢破岂时蒙。
黯惨无行马,凄凉有去鸿。
川回沙苑外,台圯堞楼东。
啸鼠穿残瓦,啼狐出败栊。
烟光浮宿草,风色断孤蓬。
衒达还重孽,恣雎更腐躬。
群英虚宠贵,万姓实疲癃。
骥伏云霄枥,雕翻日月笼。
操刀怀必割,奉壁恨难攻。
斡斗凭机速,旋钧借力洪。
告猷多龌龊,布法或氋氃。
音急看张瑟,词繁想受筒。
履祥撄虎尾,畜吉牿牛犝。
望已衡留传,占犹剑在丰。
瑶编闻谠议,宝鉴仰宸衷。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左顺衣冠东河奏疏

左顺(左顺)
杨荣皇都大一统赋有奉先之祠大善之殿文楼武楼之特耸左顺右顺之并建  ——《骈字类编》
衣冠 yī guān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 孔子 衣冠琴车书,至于 汉 二百餘年不絶。”
(2).泛指衣着,穿戴。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元无有》:“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 明 钱澄之 《客祁门寓十王寺杂咏》:“颇羡村翁古,衣冠似 汉 年。” 徐迟 《入峡记》:“船上的人是和船只一样爱清洁,而且总是衣冠端正的。”
(3).专指礼服。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二)》:“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4).代称缙绅、士大夫。《汉书·杜钦传》:“ 茂陵 杜鄴 与 钦 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 钦 为‘盲 杜子夏 ’以相别。” 颜师古 注:“衣冠谓士大夫也。” 唐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 吴 宫花草埋幽径, 晋 代衣冠成古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高公 见他説罢,晓得是衣冠中人,遭盗流落,深相怜悯。” 高旭 《元旦》诗:“剧怜肝胆存屠狗,失笑衣冠尽沐猴。”
(5).借指文明礼教。《宋史·胡铨传》:“ 秦檜 ,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说下》:“知大地之广,则能敬佛;知圣王之道,行於衣冠文物之邦,则不为怪谬之谬,谓三教同源。”
穿衣戴冠。 汉 刘向 《说苑·修文》:“ 孔子 见 子桑伯子 , 子桑伯子 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説而文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华原郡王 , 燕王 子也,性好昼睡,每自旦酣寝,至暮始兴,盥濯櫛漱,衣冠而出。”《花月痕》第五十回:“ 荷生 衣冠升帐,中军传呼 倭 目一人进见。”  ——《漢語大詞典》
谒 ( 謁 ) yè
谒 [ yè ]
  1. 拜见:~见。拜~。进~。
  2. 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
  3. 请求:~归。~医。
  4. 名帖:“使者惧而失~,跪拾~”。
  5. 掌管晋见的近待。
东河(東河)dōng hé
(1). 战国 秦 汉 时, 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 东河 。与 晋 陕 间北南流向一段称 西河 相对。《礼记·王制》:“自 东河 至於 东海 ,千里而遥。” 郑玄 注:“ 徐州 域。”《礼记·王制》:“自 东河 至於 西河 ,千里而近。” 郑玄 注:“亦 冀州 域。”《史记·夏本纪》“ 禹 行自 冀州 始” 唐 张守节 正义:“ 黄河 自 胜州 东,直南至 华阴 ,即东至 怀州 南,又东北至 平州 碣石山 入海也。 东河 之西, 西河 之东, 南河 之北,皆 冀州 也。”参见“ 两河 ”。
(2). 清 雍正 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 河南 山东 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 河南 山东 两省境内 黄河 、 运河 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漢語大詞典》
奏疏 zòu shū
(1).奏章。《宋史·朱倬传》:“每上疏,輒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奏疏》:“按奏疏者,羣臣论諫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清 龚自珍 《饮少宰王定九丈宅命赋诗》:“公之奏疏祕中禁,海内但见力力持朝纲。”
(2).向帝王上书言事。 宋 欧阳修 《上范司谏书》:“当时之事,岂无急於沮 延龄 论 陆贄 两事也。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宋史·虞策传》:“入为吏部尚书,奏疏 徽宗 ,请均节财用。”  ——《漢語大詞典》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1.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2.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3. 顺利。如:「星运亨通」。
  4.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5.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6.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7.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1.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1.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2.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3.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4.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5.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1.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2.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