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斯学曰阳冰,入室操戈何背戾。

钱惟善元代〕《篆冢歌

包羲卦画龟龙出,颉俑造书鬼夜泣。俯观鸟兽迒蹄迹,依类象形文字立。

以迄五代咸东封,改易殊体靡有同。《周官》保氏教国子,六书大义开群蒙。

太史籀文古少异,小篆从省由秦始。《仓颉》《爰历》《博学》篇,三家著述初传世。

秦燔经籍狱讼炽,乃当隶书趋约易。古文虽绝汉章行,尉律学童仍课试。

东阁祭酒太岳孙,夙尝受业贾氏门。悯悼俗图昧所向,博采籀古加讨论。

揭示上下明指事,转注假借形声意。立一为端亥毕终,分别部居不杂厕。

亘千万古知字原,昭若列星丽躔次。中兴斯学曰阳冰,入室操戈何背戾。

二徐训释浩江河,仲也祛妄言不颇。吴兴张有尔杰出,复古正俗订舛讹。

布衣道士钱道住,玩世端如郭忠恕。三十六举仅成篇,蝉蜕遗踪不知处。

席中如带恶安西,鼓皮离禹良可吁。汉家去古尚未远,成皋印文犹重摹。

云间苦嗜古,手校科虫辨鱼鲁。明窗净几风日佳,临模一扫千番楮。

商彝周鼓真吾师,𧓠匾沈著沙画锥。鸾回凤翥龙夭矫,长戈短剑相交驰。

书草日积充栋楣,保爱何啻璧与圭。细林山中一抔土,缃笈缄縢重闭之。

于乎褉帖藏玉匣,终致温韬举耒锸。亦恐虹光夜烛天,定有窃开窥笔法。

冢头草,鸣寒蛩,薶文瘗笔同高风。后三千年见白日,好事应营马鬣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中兴阳冰入室操戈背戾

中兴(中興)zhōng xīng
(1).中途振兴;转衰为盛。《诗·大雅·烝民序》:“任贤使能, 周 室中兴焉。”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 太原 中,三 张 二 陆 、两 潘 一 左 ,勃尔復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宋 王观国 《学林·中兴》:“中兴者,在一世之间,因王道衰而有能復兴者,斯谓之中兴。”特指恢复并非由本人失去的帝位。
(2).特指恢复并非由本人失去的帝位。 宋 陆游 《南唐书·萧俨传》:“ 儼 独建言:帝王,己失之,己得之,谓之反正;非己失之,自己復之,谓之中兴。”
(3).偏安的讳称。《宋书·谢灵运传论》:“在 晋 中兴,玄风独善。”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江南 朝士,因 晋 中兴,南渡 江 ,卒为覊旅。”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嘉定宝玺》:“中兴以来冠盖云集,英俊日盛。”《宣和遗事》前集:“在后 高宗 中兴,定都 杭州 ,盖将前定之数,亦非偶然也。”  ——《漢語大詞典》
斯 sī《國語辭典》

斯 [ sī ]

  1. 劈裂、析分。《说文解字·斤部》:「斯,析也。」《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2. 距离。《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1. 此、这个、这里。用于文言文。如:「生于斯,长于斯。」、「斯人」、「以至于斯」。
  1. 则、就。用于文言文。《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淮南子·本经》:「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
  1. 之、的。《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1. 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呢」。《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2.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呵」、「啊」。《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3. 是。用于倒装句。《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1. 尽、都。《书经·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1.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斯从。
学 ( 學 ) xué
学 [ xué ]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院。~府。中~。大~。上~。
  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
  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曰 yuē《國語辭典》

曰 [ yuē ]

  1. 说。用于文言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2. 称为、叫做。用于文言文。《书经·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1. 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文选·张衡·东京赋》:「曰止曰时,昭明有融。」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阳冰(陽冰)yáng bīng
结于水面之冰。《晏子春秋·杂上十七》:“阴水厥,阳冰厚五寸。” 王念孙 《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二》:“阴冰者,不见日之冰也;阳冰者,见日之冰也。言不见日之冰皆凝,见日之冰则但厚五寸也。” 吴则虞 集释引 黄以周 曰:“按 王 读是也,而义又未尽。阴冰者,阴寒之冰,冻于地下者也;阳冰者,阳烜之冰,结於水上者也。” 晋 木华 《海赋》:“阳冰不冶,阴火潜然。” 唐 林滋 《阳冰赋》:“考庶物於朱垠,得阳冰於碧海。”  ——《漢語大詞典》
入室操戈 rù shì cāo gē
语出《后汉书·郑玄传》:“时 任城 何休 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 玄 乃发《墨守》,鍼《膏肓》《废疾》。 休 见而嘆曰:‘ 康成 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后以“入室操戈”比喻以其人之说反驳其人。 清 冯桂芬 《重刻段氏〈说文解字注〉》:“考者,考其引用篇目;正者,正其字句譌误,为功臣,为諍友,不为入室操戈。”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四九:“何以对于 东坡 也有微辞呢?难道是入室操戈,难道是知之深故论之切?”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背戾 bèi lì
悖谬;相反。《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魏帝 密詔 神武 曰: 宇文黑獭 自平破 秦 陇 ,多求非分……但表启未全背戾,进讨事涉怱怱。” 金 王若虚 《文辨》:“ 邵氏 云:读 司马子长 之文,茫然若与其事相背戾。”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既已长篇大篇书行世间,又令别人勿传,是何背戾也?”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第十八章:“凡是上下两事不谐和的,即所谓句意背戾的,都属于转折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