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崖大有穿磨所,从与新诗着处题。

朱岩伯宋代〕《书延福寺壁

双瀑飞来古寺西,月萝烟草久湮迷。
自从吾辈经行后,便觉他山索价低。
老去合为三径计,就中聊借一枝栖。
石崖大有穿磨所,从与新诗着处题。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石崖大有穿新诗着处

石崖 shí yá
犹石壁。 唐 元结 《大唐中兴颂》:“石崖天齐,可磨可鐫,刊此颂焉,何千古年!” 宋 张耒 《石楼》诗:“声驱石崖动,气抱晴日冷。”  ——《漢語大詞典》
大有 dà yǒu
(1).《易》卦名。即乾下离上。象征大,多。《易·序卦》:“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高亨 注:“《大有》,所有者大,所有者多也。”
(2).丰收。 唐 储光羲 《观竞渡》诗:“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明 徐渭 《先除夕二日雪甚如婴儿拳》诗:“明年从大有,连岁却餘殃。”《镜花缘》第四十回:“今登极以来,十有餘年,屡逢大有,天下太平。”  ——《漢語大詞典》
穿 chuān《國語辭典》

穿 [ chuān ]

  1. 挖凿、挖掘。《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礼记·月令》:「穿窦窖,修囷仓。」
  2. 贯通、通过。如:「穿针引线」、「穿鞋带」、「穿越马路」。
  3. 著衣袜等。如:「穿衣服」、「穿袜子」。
  1. 破败的。《庄子·山木》:「衣弊屐穿,贫也,非惫也。」
  1. 透澈、明白、显明。如:「说穿」、「看穿心事」、「望穿秋水」、「拆穿西洋镜」。
磨 mó/mò《國語辭典》

磨 [ mó ]

  1. 摩擦而使物品光滑或锐利。如:「磨光」、「磨刀」。
  2. 将物研细。如:「磨细」、「磨粉」、「磨墨」。
  3. 消灭、泯灭。《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4. 纠缠不休。如:「你真是会磨,竟然让他答应了!」《三侠五义·第五回》:「连包兴在旁也由的暗笑:『老爷今日叫疯子磨住了。』」
  1. 艰难、阻碍。如:「好事多磨」。
  1. 纠缠不休的。如:「磨功」。

磨 [ mò ]

  1. 两块圆形的石盘相合,当中有轴,推转上面一石,用来碾碎谷物的器具。如:「石磨」、「磨房」。也称为「磨 盘」。
  1. 推动磨子将谷物碾平。如:「磨豆腐」、「磨豆浆」。
  2. 掉转,多指车辆。如:「巷子太窄,没法子磨车。」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1.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2.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3.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4.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5.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6.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1.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1.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1.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1. 「從 」的異體字。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新诗(新詩)xīn shī
(1).新的诗作。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良朋貽新诗,示我以游娱。”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清 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
(2).指“五四”以来的白话诗。 毛泽东 《关于诗的一封信》:“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写新诗,我填旧词,也是个诗人高唱的时代。”  ——《漢語大詞典》
着处(着處)zhuó chù
犹处处,到处。 唐 杜甫 《清明》诗:“著处繁华矜是日, 长沙 千人万人出。” 唐 王涯 《游春词》:“经过柳陌与桃蹊,寻逐春光著处迷。”
犹处处,到处。 明 邵璨 《香囊记·南归》:“着处草都是白的,这搭儿草怎么青?”《天雨花》第一回:“想她遗扇回家去,必到园中着处寻。”  ——《漢語大詞典》
题 ( 題 ) tí《國語辭典》

題 [ tí ]

  1. 額頭。《說文解字·頁部》:「題,額也。」《韓非子·解老》:「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題。』」
  2. 詩文、演講或一件事情所標立的一項名目。如:「標題」、「詩題」、「文題」。
  3. 考試時要求解答的問題。如:「選擇題」、「試題」、「問答題」。
  4. 量詞。計算題目的單位。如:「十題問答題」、「兩題申論題」。
  1. 簽署、寫在上面。如:「題名」、「題詩」、「題字」。
  2. 述說。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一折》:「諸葛亮鋤田鉋地,劉先生織席編履,那等的人題他做甚麼?」同「提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