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国 ( 國 ) guó
国 [ guó ]
-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
-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 姓。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名-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 姓。如汉代有安成。
-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 加上。如:「安罪名」。
-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磐石 pán shí
(1).厚而大的石头。比喻稳定坚固。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磐石险峻,倾崎崕隤。巖嶇参差,从横相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唐 张光朝 《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诗:“从兹磐石固,应为得贤妃。” 明 王錂 《寻亲记·伤生》:“那佳人心如磐石不差移。”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四章:“他们两人的友谊更是跟磐石一样了。”
(2).旧喻分封的宗室。《史记·孝文本纪》:“ 高帝 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诗之五:“磐石圭多剪,凶门轂少推。”
(3).比喻能负重任的人材。 前蜀 韦庄 《江南送李明府入关》诗:“正是中兴磐石重,莫将顦顇入都门。” 清 黄遵宪 《述闻》诗:“风轮坏劫天难补,磐石无人陆竟沉。”
(4).比喻沉重的思想包袱。 巴金 《三次画像》:“他摔掉了压在头顶上整整二十二年的磐石,可以昂起头来左顾右盼,他当然感到轻松。”
(5).比喻不毛之地。《韩非子·显学》:“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 ——《漢語大詞典》
(2).旧喻分封的宗室。《史记·孝文本纪》:“ 高帝 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诗之五:“磐石圭多剪,凶门轂少推。”
(3).比喻能负重任的人材。 前蜀 韦庄 《江南送李明府入关》诗:“正是中兴磐石重,莫将顦顇入都门。” 清 黄遵宪 《述闻》诗:“风轮坏劫天难补,磐石无人陆竟沉。”
(4).比喻沉重的思想包袱。 巴金 《三次画像》:“他摔掉了压在头顶上整整二十二年的磐石,可以昂起头来左顾右盼,他当然感到轻松。”
(5).比喻不毛之地。《韩非子·显学》:“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 ——《漢語大詞典》
民 mín《國語辭典》
民 [ mín ]
名- 人、人類、百姓。如:「人民」、「平民」、「庶民」。《書經·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恬熙 tián xī
安乐。 元 王逢 《览周左丞伯温拜御史扈从集》诗:“游豫循常度,恬熙属纍朝。”《明史·申时行传》:“然是时天下承平,上下恬熙,法纪渐不振。”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不知本住林泉,耕田凿井,恬熙相安,原无所戚戚於中也。”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忘 wàng《國語辭典》
忘 [ wàng ]
语音 动- 不记得。如:「勿忘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得意忘形」。
- 遗失、丧失。《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唐·颜师古·注:「忘,亡也。吴王杀之,被以恶名,失其善称号。」《文选·陆机·叹逝赋》:「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 遗弃、舍弃。《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 [ wáng ]
读音- (一)之读音。
武事 wǔ shì
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左传·庄公四年》:“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后汉书·臧宫传》:“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宋书·百官志上》:“大司马,一人,掌武事。”《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世间有做将帅只剥军餉,不勤武事,败坏封疆的。”《清史稿·世祖纪二》:“今八旗人民,怠於武事,遂至军旅隳敝,不及曩时。” ——《漢語大詞典》
功 gōng《國語辭典》
功 [ gōng ]
名- 勋劳。如:「立功」、「歌功颂德」。《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 事情、工作。如:「功亏一篑」。《史记·卷八二·田单传》:「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北史·卷一一·隋高祖文帝本纪》:「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岁役功不过二十日,不役者收庸。」
- 成效。如:「事半功倍」、「徒劳无功」。《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成就、事业。如:「丰功伟业」。《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 工夫。如:「用功」、「练功」。唐·韩愈〈答殷侍御书〉:「一来应举,事随日生,虽欲加功,竟无其暇。」
- 一种丧服。参见「功服 」条。
- 物理上称施于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施力方向所移动距离的乘积为「功」。
平夷 píng yí
(1).平坦。《汉书·沟洫志》:“ 孙禁 所欲开者,在 九河 南 篤马河 ,失水之迹,处势平夷,旱则淤絶,水则为败。” 汉 王粲 《初征赋》:“野萧条而骋望,路周达而平夷。”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平》:“予后至 昌化县 ,过一山,其下甚峻,至顶而平夷,名 走马平 。”
(2).犹平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是故循车马,比卒乘,以备戎事。有难则以备不虞,平夷则以给朝事。”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沈氏药》:“纷纷墓土黄金屑,片片花飞白玉芝,君主一斤臣四两,调和服下即平夷。”
(3).平和;平易。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记》:“君子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寧平夷,恒若有餘,然后理达而事成。”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诗﹞以平夷恬淡为上,怪险蹶趋为下。”
(4).荡平;毁平。《南史·梁哀太子大器传》:“吾自度死必在贼前,若诸叔外来,平夷 羯 寇,必前见杀,然后就死。” 唐 苏颋 《垅上记·闻角声》:“ 郗方回 葬妇於 驪山 ,使 会稽 郡吏 史泽 治墓,多平夷古坟。” ——《漢語大詞典》
(2).犹平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是故循车马,比卒乘,以备戎事。有难则以备不虞,平夷则以给朝事。”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沈氏药》:“纷纷墓土黄金屑,片片花飞白玉芝,君主一斤臣四两,调和服下即平夷。”
(3).平和;平易。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记》:“君子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寧平夷,恒若有餘,然后理达而事成。”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诗﹞以平夷恬淡为上,怪险蹶趋为下。”
(4).荡平;毁平。《南史·梁哀太子大器传》:“吾自度死必在贼前,若诸叔外来,平夷 羯 寇,必前见杀,然后就死。” 唐 苏颋 《垅上记·闻角声》:“ 郗方回 葬妇於 驪山 ,使 会稽 郡吏 史泽 治墓,多平夷古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